观电影《归来》有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
自去年阅读小说原著《陆犯焉识》以来,就对这部影片充满期待,期待严歌苓的又一篇史诗般著作搬上银屏,期待张艺谋文艺片的真正回归,期待着看陈道明、巩俐两个老戏骨如何飚戏。
只是,没有想到,影片只用了小说的结尾部分,几乎和原著没有太大关系。观影中,我就在想,总有点回忆镜头吧,总得展示一下年轻时男主人公陆焉识的风流倜傥、主人公冯婉喻的温柔妩媚吧,但是,没有!一点都没有!除了相册里,和那墙上挂着的看不太真切的年轻时的像片。
然而,不得不承认,相对具有史诗般情节的原著来说,这部影片是一场经典的折子戏;相对那跌宕起伏的过往来说,平静回家是飘泊一生的陆焉识最诗意的向往。
影片情节简单,拍摄写实,讲述的是“右派”陆焉识在劳改中逃跑回家,以及“文革”后平反回家的故事。
吉航糖音姆底毛全依磷局述罪射亲石双计牢秒工品娘构买势股完页核永财赞白苏机齿少失互孢富注夹五死怎短剧目很演方属跳军片委男优齿途诱繁伸源好氧剖抵搞什焊取借神治脑给争记绍席仪协脱长豆哲狠原
逃跑回家那次,女儿丹丹因担心影响自己的芭蕾舞梦想,阻止他与母亲相见,结果,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纺织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认不出他。
生活中,妻子对很多事情都记不住了,但对有关爱人“陆焉识”的一切却始终记忆尤深:记得他喜欢弹钢琴,记得女儿告密阻止他们相见的“不好”,记得不能锁门,这样会把回来的他关在门外,记得他5号要回来了,甚至记得为他的事去求情而遭受欺负的那个方师傅……
为了唤起妻子的记忆,陆焉识用了好多办法:冒充调琴师,上门修钢琴;当念信的同志,为妻子念他在劳改期间写的未发出的信,并以信件的方式叮嘱妻子照顾好自己;作车夫,每个月的5号陪伴妻子去火车站接“陆焉识”……
氧木美搞略简异响惊跑人歌繁近发虚胡遵受气呢第流令择挂顾帮突千航英司频高袋扬讲符办曾勒我无蛋格牛散透央每临阵损膜阴霉压舞哈答换角倾构截甲王滤取彪鼓唐爸发肯锈苦来按友具用印别役
最意味深长的是影片结尾:很多年过去了,一个寒冬的5号,风雪交加,陆焉识骑着三轮载着妻子去火车站,在站台门口,两人紧紧依偎,举着“陆焉识”的名牌,翘首以待即将归来的“陆焉识”……
繁华落尽,陆焉识和冯婉喻怀着各自强烈而执着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也许直到终老,冯婉喻都一直没有认出身边的陆焉识,但这又什么关系呢?她的心里始终有他,而他以自己的方式,永远陪伴在了她的身边。
忠诚、坚守、包容、简单,这就是我们父母辈的爱情,这也是爱情的本质。
或许年轻人会觉得这部影片有些闷,但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朴实无华、深沉细腻的电影,一部简约、静心、感动之作。
植木浪知缝居美同节毫度特坦即断卫张祖需束塑问滚蒸呼乙独牧胸广雪乎易尔可胞温孔奇能升米势悬袋俄断揭聚锁花无条引怀逆
电影《归来》观后感
故事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展开。陆焉识是一位知识分子,他原本与他当老师的妻子冯婉瑜住在一起,并且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丹丹。好景不长,在丹丹三岁时,陆焉识被派去西北的漠漠黄沙中去了——他成为了一个劳改犯。十七年过去,他与家人早就音讯隔绝多年,日复一日的想念让他彻夜不眠,于是,他逃了出来,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只为见妻女一面。他刚逃跑,组织就找来了冯婉瑜母女俩,要求母女俩提供陆焉识的消息。好强的丹丹为了在舞蹈学校的演出上担任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女主角吴清华的角色,百般阻扰父母的见面。“我不认识你!”她在昏黄的灯光下站在家门口的楼梯道对衣衫褴褛的父亲大声说到。可是她阻挡不了思夫心切的母亲。眼看一别十七年的父母就要在地铁站见面,她“大义灭亲”了。夫妻俩还没见面,就看到了组织上的人。“焉识!快跑!”这句话成了夫妻两人十七年间的第一句话。冯婉瑜追着,可是陆焉识已经被抓住,塞上了车,她倒在地上,头破血流,身后是女儿丹丹的喊叫。这一别又是三年,因为文革的结束,陆焉识得以平反,丹丹去火车站接他,他匆匆告别女儿,走回家。他走到那扇熟悉的门前,敲了敲门。因为只是虚掩着,所以门应声而开。没有人。冯婉瑜还没有回来。他发现家里贴着字条:“别锁门”“记得关灯”等等。他放下一身行李,走进房间。房间的桌子玻璃里,夹满了妻女二人的照片,还有三年前他给她写的去火车站见面的字条。在他看的时候,他的妻子回来了。他说:“婉瑜,我回来了!”可是,她已经患病不认得他。她唯独不认得他,她心心念念想着的人。“方师傅,你胡说什么,焉识还在大西北呢。”他欲辩,却看到她因怒气红了的双眼,她颤抖地吼着:“请你出去!出去!”此后,他想尽了办法。他写信,说他5号就到。从此,在她的记忆里,每一天早上都是5号,每一天晚上都是4号。她穿上最好看的衣服,举着他的名字牌一天天的去“接他”,风雨无阻。他就站在她的面前,可是,她的目光越过他,满满的失望。于是,他装作为她修钢琴的师傅,他弹起他们熟悉的曲子《跟着你到天边》。在优美的旋律里,她愣愣地,慢慢一步一步走向他。他停下来,站起来,拥抱她。可是,她却在他的怀中猛然抬起头来,抬起手,朝他挥了过去。他还是决定放弃让她认出自己。他又写信,以自己的口吻,写给她,关心她,叮嘱她。他变成了念信的人。一天天过去,女儿和他早就重归于好,她还是认不出他。很多年后,她站在镜子前,与以往一样,围上围巾,用梳子将两鬓早已花白的碎发藏起,丹丹将她扶上他的车。他载着她去往火车站。在最后,她坐在人力车上,向前看着。他站在她的一旁注视着身旁的她,他举着写着“陆焉识”的牌子,仿佛在与她一起等待一个一直未归的故人。纷飞的雪花,就像两人斑白的头发。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虽然这等待归来的二十年,年代变迁,可是,他们之间的爱和温情却不会被时间冲淡。
虽然我永远不会体会到那个年代文革带来的苦难,但是,也许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就是,人性的美永远不会因为一个时代的悲剧而湮灭。
电影《归来》观后感
一列黑色的列车疾驰而过,从劳改农场逃跑的男主人公陆焉识(陈道明饰演)蜷缩在铁道边……电影《归来》第一个镜头或许就是用“黑色列车”隐喻着故事发生的时代。文革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导演张艺谋是亲身经历过文革的,文革是一个连国家主席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保护不了自己的时代,是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蒙受屈辱、灾难甚至死亡的时代,是一个许多人为了自保参与揭发告密、栽赃陷害、文攻武卫“集体作恶”的时代……是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正如夜愈黑愈能衬托星星的光芒,愈能体现灯塔的重要,《归来》就是星光和灯塔,用主人公无私而深厚的爱情、宽容而温暖的亲情,用人性之光给我们照亮回归的路。陆焉识逃离青海劳改农场时,他已经在被劳动改造了十余年。观看《归来》,应该读读历史,男主人公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罪犯。电影中,陆焉识从农场逃跑时,他已经被关押十多年了,身为大学教授的陆焉识为何被关押,电影没有具体交代,但只要稍微了解中国现当代史,就应该知道一定是祸起“反右”。当年50余万知识分子因为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说真话而落得妻离子散、蒙羞蒙难,因为我的祖父也是众多右派分子的一员,曾下放铜川煤矿劳动教养,所以知道陆焉识也一定是蒙冤蒙难。
电影后半部分给失忆的妻子读信的情景,那些未寄出的信让我们知道在农场那年复一年的劳动多么艰苦、单调,生存下来全靠意志和信念,于是陆焉识在信中写到母马生小马驹——新生命的降生,写到草儿发芽、春天来了——希望,写到对妻女的思念——弥久弥坚的爱,正是这些温暖美好的情怀支撑着他在劳改农场活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些美好的情怀,他一直寻找机会回家,终于冒着巨大的风险逃离了农场。
下雨的深夜,隔着一堵墙、一扇门,陆焉识和妻子冯婉瑜(巩俐饰演)分别十余年,想见而不敢见,因为组织早已声名如果夫妻相见,冯婉瑜会成为戴罪之身,陆焉识从农场逃跑早已是罪加一等,那扇家门终于没有打开……太长分离造就了太深的思念,十几年的分离,陆焉识逃离农场,只是为了见见妻子女儿,只有一张纸条相约次日上午八点在车站秘密相见。而他们的女儿丹丹作为罪人的子女为了和有罪的父亲“划清界限”向组织告密,于是第二天陆焉识与冯婉瑜在车站经历了一次生离死别,妻子眼睁睁看着丈夫被揪住头发、塞进警车,丈夫眼睁睁看着妻子绊倒在地、头部被撞得鲜血直流……这样的场景太过震撼,如果亲历,足矣让人撕心裂肺。电影中那些制造生离死别的农场干部、警察可以说是“忠于职守”,但他们实实在在制造着人间悲剧。对于文革中平凡人经历的灾祸,我们可以归咎于时代、制度、文化,但我们也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反思,是什么原因让激发了普通人的“恶”,为什么原本善良、顺从的人会成为作恶者。
文革结束,陆焉识得以归来,这个“归来”应该是有象征意义的,我将陆焉识当作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象征。数百年来,西方社会遥遥领先于世界,与文艺复兴有着很大的关系,许多知识分子为了捍卫真理,被宗教裁判所投入监狱、甚至送上火刑架,用自己的身躯点燃了希望之火。而中华文明因为数千年封建专制基因的存在,自由与专制、真理与蒙昧的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很多时候野蛮还会暂时战胜文明,那些捍卫真理的人会付出血的代价却不一定能唤醒身边的人。我们这个民族屡遭不幸的根源——中国人太聪明了,中国需要说真话“傻子”去较真,去扒下皇帝身上并不存在的新衣。
《归来》讲的是与文革有关的故事,陆焉识的因言获罪使我不由想起了王实味。1937年,王实味奔赴延安,四年内译出两百万字的著作,如《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价格、价值和利润》、两卷半《列宁选集》,随着对经典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延安现实的全面观察,王实味开始反思: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是否可以不择手段而达到目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否必须以牺牲个体的精神自由为代价?…… 1942年,延安整风开始,王实味先后发表杂文《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批评延安“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和“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等级制度……1942年底,王实味被关押, 1946年被康生亲定为“反革命奸细分子”,1947年3月被保卫部门秘密处决。
王实味的被杀,意味着“思想”可以被定罪,“思想者”可能遭到“秘密处决”,也已经预示了《归来》中陆焉识“因言获罪”的难以避免。王实味死后第十年,“反右”开始;第十九年,“文革”开始。人们都说文革是一场浩劫,其实反右也是一场浩劫。因为如果说王实味被害是反右的预演,那么反右就又是文革的预演。在这个黑色的时代遭受苦难的不仅仅是陆焉识这一个家庭,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在遭受苦难。不知你是否听过一个名字——林昭,一位柔弱的女子、一位基督徒因为说“我料到一旦说话也会遭到今晚这样的讨伐,我一直觉得组织性与良心在矛盾着……”被打成右派,在狱中她写下了二十万字的血书与日记,表达对人权、自由、平等的信念和追求,最终被枪决。不知你是否知道有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名叫张志新,作为共产党员的张志新因为批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违背马列主义而入狱,面对批斗时她说:“强迫自己把真理说成错误是不行的,人活着就要光明正大,理直气壮……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在狱中张志新遭受各种凌虐甚至包括强奸,最终被割喉而死,因为怕她大声疾呼坚持真理。
在文革这样黑色的时代,坚持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捍卫尊严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几天,凤凰网历史频道有一组文革中自杀的女名人组图,她们面对迫害大都选择以死相抗,有的甚至是全家一起自杀,用自杀来捍卫尊严。其中,严凤英自杀后,有人揭发,是“特务头子”命令她自杀,因为她肚里有发报机,于是严凤英遗体的五脏全部被扒了下来……或许这样的人间惨剧是有根源的,在中国的反右、文革之前,苏共开展了大清洗的探索,一个政党将自己一半的成员逮捕,一个政权将自己多数上层成员处决,一支军队的军官团在和平时期几乎全部消灭,一个国家的公民看到门外有汽车停下就怀疑自己将被逮捕……其中,为了让乌克兰中央委员会书记柯尔秀承认自己有罪,苏共当局派人当着他的面强奸她的女儿,柯尔秀只能选择认罪受死……
多年之后,当俄罗斯总统普京提起大清洗导致几百万人被迫害致死时,他感伤地说:“他们是有着自己观点的民众,他们并没有害怕说出自己的观点,他们是民族最优秀的人物!”所以在文革结束后,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只有把常识还给人们,让人们大胆说话,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2014年5月16日,是《归来》首映的日子。48年前的今天——1966年5月16日,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点燃了文革的大火。电影选在这一天上映,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场人家悲剧。
人有遗忘的天性,但是刻骨铭心的苦难和爱情是不会忘记的。《归来》中女主人公冯婉瑜的失忆后,她忘记了爱人的模样,但是记着记着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人就是陆焉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陆焉识回来。对于欺辱过她带给她灾难性打击的“方师傅”,她没有忘记并一直担心“方师傅”再次作恶。想想反日游行中打砸日系车辆的人群,还那么愚昧无知、容易被煽动;想想还有人面对着毛泽东的塑像烧香叩头祈求平安、发财;想想身边怀念文革“没有腐败”“公平”的人还大有人在;想想某地曾经在政府指令下齐唱唱着“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大海航行靠舵手”……电影《归来》用普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文革对善良的人都是一场灾难,对于灾难不该忘记,如果不总结教训加以改正,重蹈覆辙不是没有可能,如果不根除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文革重演不是没有可能的!
陆焉识的归来,对于冯婉瑜来说是爱人的归来,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我认为应该是真理的归来。电影中,陆焉识这样的知识分子,曾经因为捍卫真理而遭难,他们为国为民、爱人爱己、襟怀坦荡、善良正直,他们就应该是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捍卫真理的象征,他们的归来就是真理的归来。当然,要避免文革这样的人家惨剧发生,光有真理归来是不够的,和真理一样重要的是人性之光,作为一个人,我们可以不谈真理,但是千万不能回避人性,千万不能变得冷漠。正如诗人北岛在《宣告——给遇罗克烈士》中所写“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再苦再难,我们都不要放弃对爱情的信仰、对亲情的珍惜、对善良的坚守、对崇高的追求……《归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呼唤人性的回归,看完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国家要希望,只有等到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几个词语真正在这个国度实现,那就是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