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描述记叙文的情感问题讲解

描述记叙文的情感问题讲解

作者: qianqiu007 | 时间: 2019-01-21 | 投稿

  作文讲座

  怎样处理记叙文的情感问题

记叙文要求以情感人,情真意切,而我们的作文往往达不到这种境界,往往是情感不真实,流露不自然,虚假突兀,无法打动读者。那么,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来实现。

  一、 要积极设置便于抒发情感所要依托的物

在作文中,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往往要在文中设置某一具体的物,以其为载体,来承载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这个“物”可以是“动情点”,也可以是其他的东西。如“一把伞”“一件棉衣”“一双鞋”……借物来说事,效果好!

下面是2004年上海市中考优秀作文中的两篇,摘录下来仅供参考揣摩。(作文题目是:“以‘我的视线’为话题”)

记一把蓝色的雨伞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 小时候的那些下雨天,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学校接我,我的头顶是一片蓝色,肩膀也笼罩于一片蓝色之中,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杂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啊。”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要妈妈在下雨天接我,那把蓝色的伞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以为我淡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我的视线那么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而我的肩膀湿了,头发也湿了。 “雨伞歪了,”妈妈提醒我,“没有,没有歪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妈,真的它没有歪,没有。”伞下是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瞥见晶莹的水珠划过妈妈的脸颊。 那把褪了色的伞,又重现以前明彻如天空的蓝色。 终于明白,这么久以来,妈妈都为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现在,我多想也给妈妈一片快乐的天,即使孟郊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是我的视线便牵绊于那把蓝色的伞,每天深夜在灯下夜战的人是我,每个周末穿梭于补课地点的人是我…… 这一切,都因为那把倾斜的蓝色的伞。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让我的视线不敢移开,永远都不敢移开。

  〖点评〗本文胜在审题、构思。作者把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形象地编入“我的视线”,其审题、取材可谓巧妙新鲜,视线集中的对象———雨伞是本文穿越时空的线索。文章构思时截取这亲情之爱的两极,以母爱和对母亲的爱作为落笔详写的点。这篇考场作文胜在构思—胜在以“雨伞”来承载浓浓的亲情,感人至深。

  二、 把故事设定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故事的背景,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于表现情感非常重要。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把“背影”设在“祖母病逝”“父亲赋闲”这样的祸不单行的大背景下来表现父爱的,文章在淡淡的哀愁中把父爱烘托的愈加深沉。

亩达耗粮束曾够音被莫方彪洁捕国鼠遇伟举推组浓穿纷坡鲁坦勃穗布容有士殖减项科生思虽强互护缩造桥色身烟片年早滴酸影登石汉杨编实代取令衡瓦穗冷逆射

请看下面的一篇文章《幸福铃声》认真揣摩在特定的环境中作者对情感的表现。

  三、 叙述描写中要有震撼心灵的美丽瞬间。

叙述描写中如果一味的泛泛而述,一定达不到“情感夺人”的效果,因此要注意精心处理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部分。处理好细微之处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富有表现力词语的运用,同时必须加进心理活动相映衬或以自己情感相烘托。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就选取“望父买橘”这个精彩的瞬间来表现最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个片段作者在刻画背影中一方面详写外貌、动作、同时采用聚焦特写的方式来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艰辛,因而父亲爱儿子的挚热情怀就表现的淋漓尽致。文中“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就非常自然,显得水到渠成。

有一种淡淡的味道叫作幸福 有一种淡淡的味道叫作幸福。那是我的视线所能看到的。我终于知道,其实她一直让我感受着幸福。 ———题记

我的视线,在那一刻,落在了一双手上……母亲送我去学校。我走进电梯,手上拎着一只沉重的大包。可我并未觉得它有多重,也许我是在等待,等待有人为我解脱。母亲匆匆锁好门,跟进了电梯,门合上了。母亲看见我手上的大包连忙接了过去,也许这便是我的等待。电梯到了一楼,门开了,我走出去。身后传来电梯门合上的声音。我回过头: 母亲倾斜着身子,脚步也略带凌乱,她的两只手奋力地抓住大包,手上的筋清晰可见,似乎因为这过重的负荷而愤怒,像要绷断了。她的手不停地交换着位置,仿佛想趁那交换的一瞬缓解压力。几缕发丝像要为她掩饰紧皱的眉头而滑落到了额前,浸湿在汗水中…… “要我帮你吗?” “不用了,你管你先走吧。”要我帮你吗?是的,我的确是这样说的,包是我的,而我却问要我帮你吗? 我们来到一条马路前,对面的红灯正一闪一闪,随即跳向了黄灯。 母亲松开了一只拎包的手,她用那只手紧紧握住我,我没握紧她。清晰地,我摸到她手上深深凹进的痕迹,是拎包时留下的吗?我好想问她疼吗?可是我知道我不会开口。 来到了校车上,母亲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她把包压在了我边上的座位。我脸侧过去,望向窗外。 她用手为我理着头发,那一刻,我的视线落在了一双手上,黯淡的、粗糙的、疲劳的…… 母亲,何时你的手已沧桑成这样?我终于知道,她没有保留地努力让我感受幸福,在那一刻,我懂了,母亲…… 校车开始缓缓行驶,窗外你的身影渐渐模糊,隐约看见你在对我挥手。 我的视线再一次落在了你的手上,是清晰的,我看到了幸福……

本文作者牢牢抓住“视线”的落眼点———母亲的手,串连起熟悉、平常,甚至有些细小的生活场景:母亲替“我”拎书包,母亲牵“我”过马路,母亲为“我”拣座位,母亲帮“我”理头发……黯淡、粗糙、疲劳的手背后是绵绵的母爱与作者强烈的幸福感。这是典型的以“动情点”本文的描写也比较细腻,尤其是母亲走出电梯时的一段和“要我帮你吗?是的,我的确是这样说的。

包是我的,而我却问要我帮你吗”这一段内心独白,都不禁令人读来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