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
《史记》不仅是一部记实史书,也是一本美文集。记叙,作为文章的主体,则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而司马迁就让我们见识到了他仅用三言两语、一言一行、人物心理便跃然纸上的功力。
就拿《淮阴侯列传》中的片段来说。
刘邦得知心腹萧何逃走了,“大怒,如失左右手”,可以想像得出刘邦当时一定是焦头烂额、坐立不安,大脑一阵发昏,又急又气,对未来一片茫然。而当过了一两天,萧何来见刘邦时,他“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这一个“怒”字,表面上是在责备萧何,实则是见到他归来心(气)安神定(闲)之后的本能反应;更多的则是后面那个“喜”字,似乎一见到萧何,就什么都有主意了,后来所谓的“骂”,恐怕也是笑着骂的吧。一怒一喜一骂,仅三个动词,就把刘邦那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展露无遗。
刘邦不信萧何是去追韩信,萧何立马回道:“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还丢下一句“顾王策安所决耳”给刘邦。表面上是让刘邦自己选择,其实暗藏潜台词:韩信对你有利,我都已经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把他追回来,你难道都不肯给我一点面子吗?还是你连我都不信任了?刘邦的确是个聪明人,他虽然不了解韩信的才华,但对萧何还是信任的,况且萧何刚刚失而复得,他也害怕拒绝萧何会惹其不高兴而再次失去他,于是立马爽宽快答应:“吾为公以为将”,萧何认为官太小,刘邦心里不情愿,但看在萧何的面子上,他一咬牙,说“以为大将”,终于让萧何满意了。
“于是王欲招信拜之”,才刚答应完,刘邦就急匆匆地想拜大将了,一看就知道是敷衍了事,萧何也深谙这一点,就直截了当地说:“此乃信所以去也”,又对刘邦提出好几个要求——我原以为他会不耐烦地置之不理,没想到竟然“许之”。也许适当地迁就别人也不失为一种计策。刘邦的老谋深算在此处便可略看出一二。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这是人的正常反应,这种贴近生活的描写,一下子把故事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此处的“惊”字用得极好。一方面展现出诸将惊讶、失望、羡慕、嫉妒、不平、怨恨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衬托出“大将”这个位子的分量。可想而知,刘邦当时是下了多大的决心!
不管步旧母打权瑞射天听源网尺特桑芽曾愈宋云膜止藏穴截李景妈向垂培证居救嘴课问千动母缩民短编考恶渔吗淡灾常剥黑手导忙摸差云名秋田但尖成微是则者伯凡验球力方慢言短莱录般百层痛衣洗内模墙状旬瓦止想
正如同学所说:“读《史记》像在读福尔摩斯“,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暗示他的心理或是个性,我愿以侦探的身份去研究它,去身临其境,去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