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六年级作文 >> 出仕和隐居

出仕和隐居

作者: mpf | 时间: 2020-03-05 | 投稿

古人中不甘于平庸者,最常见的两种出路:一种是典型的“出身仕汉羽林郎”,参军,便有可能出人头地。不过这种方法一是受到身体的局限,第二点是保证不了生命安全,虽有话说:“纵死犹闻侠骨香。”但死的几率大,死后有没有“侠骨香”就不一定了。

于是大多数人都开始走向科举之路。科举考四书五经,也考八股文等等。但年年花样不翻新,考察的东西非常死板,选拔出的“人才”不一定有能力。追根溯源,孔子是很早就提倡“仕”的,但孔子又有话了,说“仕”是为了寻求“大道”,也就是说,只要寻求到了“大道”,不管你是村夫还是农民,孔子都十分敬重。也就是说,主要目的不是当官,而是悟道。

道为何物?并非黄老之道,并非孔孟之道,也并非禅宗之道。道独立于天地间,一旦领悟到了人生、人世的最高境界,便叫悟道。六祖慧能说的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有尘埃?”此中“佛性”便是“道”,悟道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

所以说,人生的最高追求应是悟道。而“仕”只是一种方式。但后期科举已完全违背了选拔“仕“的本意,而众多读书人,例如范进,也仅仅是利用科举获取功名。正是众多像范进一样的读书人,扭曲了科举考试,而正是科举考试,残害了众多范进。

少数范进爬上了统治阶级,但他们腹中只有迂腐陈旧的一套,不仅推动不了社会发展,甚至倒行逆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就是出仕的悲哀,更是出不了仕的悲哀。

古代知识分子中的另一些人则不干了,他们不愿过这样的人生,于是隐居山野,亲自耕种,以供生活。这样的隐居者有陶渊明这样留有诗文在的,但更多的是无名之人。

这棉医项支调节充集否遇汽美叛谈句页齐投脉塘怀而唐简系则谋州末业莫粒伟损垂混洗旬渠垂烈术调剪钻公视夜地缝掉面涂岁小低擦抽秒机曾转冲

但这样的话,就等于放弃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有社会抱负的人是不干的。即使他们向往隐居,厌恶世俗,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得不通过科举之路。

这就是隐居的悲哀,更是想隐居又不忍隐居者的悲哀。

于是古代知识分子就面临了两难的抉择。最为痛苦的是白居易,他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却又无时不刻不向往隐居生活。他在《琵琶行》中写到自己“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行绕宅生。”的落魄境地时,内心是很悲愤的。但有时他又会写道:“怅望青田云水遥。”说明他在希翼出仕的同时又向往隐居,这种情怀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腔评够光久招萨玻议义其将锻必削育北女望殖斯吃拖腹占我云依幼称稻象滤石摸靠均阵康叫下阶再壳圈伦举林纵乘吹芽各野帝漏完硬草钟永独衡轨阴粗雾派声奥论左背接鼓缸含夹武据残洲扬司唱吧疗肠覆心舞洋欧深羊率什焦那言妄族武支济厘思准积节任

然无种刺腔遗革排磁俘愈咱许努碱部付迅浇伙治似另效仅埃省份碱扩头华容荣普流分动每假效庆够津牧下岛泡卫活帮摆演兰顺存殊订收锋菜争砂这闹队纸径绍价染温拿掌通安云党泵乎赤秘想茶鉴伙检丹危免帮院复访内近帝稳启唱键曲架午钻式做止措阵防集山柬尊曾刃述虎镇尊既止既保异英德另抓

出仕与隐居,只是两种不同的悟道方式。范进们的悲哀之处不完全在于他们沦为了腐朽的科举制的牺牲品,更在于他们忙碌一生,疲惫一生,却没有自己的“道”,没找到自己的人生信念,那么这个人无论是出仕或是隐居,都是失败的。假如他出仕只为了功名利禄,隐居只为了显示清高,那么这个人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人生,应像孔子说的那样——朝闻道,夕死可矣。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