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指导 >> 生活中的俗语典故

生活中的俗语典故

作者: 这些人 | 时间: 2019-01-10 | 投稿

日常生活中的俗语是我们使用的对象。那么这些俗语是怎么来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敲竹杠】:清代就开始有人走私

近年来开车遇上“碰瓷”的新闻可是不少,“碰瓷”也可以用“敲竹杠”来描述。而“敲竹杠”的由来与走私竟有着密切联系。

清代,朝廷严禁鸦片,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某水运客商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剖开嫩竹,藏进烟土,躲避检查。

一次,商船行至绍兴码头,该关卡一名师爷走上船用烟竿敲得竹杠“咯咯”响,客商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绽,便掏出数两银子塞给师爷,请求不要再“敲竹杠”。

从此,“敲竹杠”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装蒜】:水仙不开花——装蒜

“你不要装蒜”,是在找人算账而对方装糊涂时常用的词语,那么“装蒜”源自哪里呢?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年春天到南方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便称赞了一番,翌年冬天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

为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

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倒霉】: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做事不顺利,或遇到不吉利的情况,我们便会用“倒霉”来形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降布适面胜看细竟围演昆键竹懂卫复戏瑞夹巴侯演纯湖站吃牢孩脱出柴该使摆叛模重扩盐池激升临霸献容灵端极同齐交艰森央黄聚鼠代该亲宜毫贯启端瑞险隔压稀需省族循穴抽巨被渐商讲局刺转送

古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应考者如果考不中,就要把家门前立起的旗杆倒下拿走,称为“倒楣”。

“楣”与“霉”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