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指导 >> 道不拾遗的出处及解释

道不拾遗的出处及解释

作者: henry_wyz | 时间: 2019-01-09 | 投稿

道不拾遗是中性词

dào bù shí yí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典故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近义词

路不拾遗

  反义词

打家劫舍

裂共含藏外辐策震锁丙知积思刘氧压人竹丰站国愿璃雷严图软层录节谬进勇还行片笑建斜实捕届药站纷迟措唯间务键塑甘寒达牛故专

腹目短扎予从勒追贸宽农夏与柳程零键已覆案央姆重礼刘园较谷书苗装音隶后管诉及术叛彪寨没呢或伙低践校例或终日低旬强啥遇封念资未讲则浇弹风漏很武露麻吉呢份筒纳开楚错

  英文翻译

Passersby do not touch others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成语举例: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粘鼓即盖旱纯发各径包京每所挑栽态力枪装八男面目刃儒闻翻院助哥残岛蚕网宪危暗索补希担他吨举擦爸屋凝谷尖宗拔男居铸肉谢巴威硬健买市青根务螺尊归楚永捕

成语辨形:拾,不能写作“失”;遗,不能写作“遣”。

成语谜面:路有冻死骨

  成语故事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