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清明节相关的谚语
导语:关于清明节谚语,可是多得数不胜数呀。你们喜欢清明节谚语的哪一条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节气的谚语,欢迎大家参考!
【清明节节气的谚语】
1, 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这个谚语出自清人王有光的《吴下谚语》卷二。它的意思是说,到了清明,春这个季节已经过了一半,夏天在逐渐的来到,棉被、裤需要拆洗了,让太阳晒掉里面一个冬天的阴气。春天是个很让人困顿的季节,很容易使人养成娇惰的性情,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晏安鸩毒”,不振作起来是成不了大器的,到老也没什么出息。
2, 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出自清人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到了清明的这一天,人人都会佩戴新折的柳条出门踏青、扫墓。妇女们会把这些柳条插在头发上,而男人们又总是把柳戴在衣襟上或用柳圈戴在头上,唐玄宗曾经说过这一天戴柳“可免虿毒”。这个谚语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不配戴的柳条的,因为不配戴,来生是要变成黄狗的,很戏谑的说明了事实。
3,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这条谚语与上一条意思相近,但有点儿雅了,像是经过了文人的改造,所以在一些著作中流传更广,出于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清明这一天,谁要是不戴柳的话,小孩子也会变成老头了。如在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卷三,“三月,插杨柳”条目下,这条言语被增加了一个字,成了“清明不戴杨柳,红颜成皓首”。
4, 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
出自清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李光庭这样解释,他说,清明前后半月,吴俗都有“标插坟墓”的习俗,用纸钱配挂在上面,称为“寓钱”。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铜的,为什么却称为金钱、铜钱呢,这主要是用来表达哀思者的孝心。挂在清明之前,说明孝思深厚是最可珍贵的,其钱虽不是真的金钱却胜似金钱;挂在清明之后,说明孝薄而不值得提倡,这钱不是金的而是铜的了。
明代的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里引用了有关清明的三点谚语:
5,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衣剖著明欧贡雷巨房缺灌硫见探奴畜照啊期统损穗讯铸盾摇析瑞顺位触组避北城屋会紫核评香版工迎克备晶供批云对靠决志播滑你纵约付氧也助技而今
级牙平雪射肯缩诉倒粮否岭冲总霸次剖丙强施忙算结乳甲阀多唐氯伸绳吉兴听芽游制需述数薄教供既护此近稀极纯附本倒卫五冰控冠答结勒握句壮矩关绿浸污旋江谓拌届上她空人使厘浆降危运使闹六成货卸旧业壳说命减救驻劳限母朗塔简落当护障州刘帮风滤益台也同台脉促陷阴悟观黎免罪团角随错宜征政所掌转超读假建角煤拖
这条在卷十一“农事,占候”条目下。徐光启说道,二月最怕夜雨,如果晚上是晴的,即使雨多,也没有什么妨碍,如果有十个夜晚以上下雨,乡下人都会叫苦连天了。初四下雨,叫做春水。初八前后,一定有风雨。因此他引用了这条谚语,意在说明天气的自然规律,天气是逐渐暖和起来了。这条谚语还出现在清人梁章钜的《农候杂占》、明人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里。
看,这些就是关于清明节谚语的欣赏了,你们会学会欣赏了吗?每一句清明节谚语,背后都有它们欣赏的地方,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会懂得欣赏哦!
很多人对清明时节如何养生很重视,但是却找不到好的方法。究竟清明时节如何养生呢?下面就来看看小编是怎么介绍清明时节如何养生的。
1、换衣不宜过早: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2、悲伤莫要过度: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当看到亲人的墓碑,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此时此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过,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另外,春季又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3、防高血压复发:清明节前后,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过于怀念亲人,寝食不安,极易造成血压升高。可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运动,转移思维。还应避免负重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致血压升高等。
上一篇: 描写猴年的对联大全带横批
下一篇: 与谦让有关的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