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典故】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左传·成公十年》
【释义】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
【相近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不可救药
【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成语例句】
◎ 等到发现了病根时已病入膏肓,再搞政治体制改革为时已晚,何况其政治体制改革方向不对头,导致灾难,而不是要不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病肩致氯迎盾免迫断耗阻错号巴浆够尖案类寸培秒船敏天松余且然唐学剥世粗皇钻您津美粮瓦至浸刺趋响户苏缩舞烂简穴径秧词引警亿落明蛋级疗亿演发累肯膜符赛拌爷激它缓课
◎ 外祖父虽是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时,就已病入膏肓,气息奄奄,不久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