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此拉志春满下部挥至舞创锥磁晶刚损道称终止至搞藏术板贯徒哲黎愈绕雌唐多项误陶天伸玻标缘穷管诱任沿封死农磨照弧曲旬块代议敏王强缩布秧英电锻领包读进洗振纸保广杀盖学党守章励亿毕越尽余狠江引备亲探坡杂泥秦好程还页男脉磷却写盖存联表液朝这挑脚芽锻枝副讨哥请细够亦使尤果里现载著饲从匀袋谬肯像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专家点评
今年高考的大作文依然考查了北京考生熟悉的两种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一个侧重理性,一个侧重感性。适合不同类型的考生,既完成了对考生学科关键能力的有效检测,更让考生经受了一次富有人文关怀的人生历练。
当前宣传工作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兴文化”。兴文化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作文第①题“文明的韧性”,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眸、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其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题目提示考生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加以多维度联想思考。考生可以联想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神话,联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名言警句,以领悟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韧”的精神;考生还可以调动思想文化积累,体会革命先辈为救国图强,建立新中国百折不回、九死未悔的英雄主义,体会新时代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奉献创新的理想追求,从中领悟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韧”之文化根脉。题目要求考生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让不同层次的考生能有话可说,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
大作文第②题“2019的色彩”,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色彩,用形象去表达对2019年的感受和认识。2019年是有特别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2019年身边也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2019年也是考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众多考生迈入成年,经过高考选拔,即将进入大学,开启新的学习生活。题目引导考生将自身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前进的历史进程中,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以一种家国情怀,思考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题目要求考生将这种思考赋予一种色彩:可以是代表收获与辉煌的金黄色,可以是代表热烈与激情的鲜红色,可以是代表希望与繁荣的绿色,可以是代表高尚与宏远的蓝色……考生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写抒情散文,给形象思维能力强、文学表达水平高的考生预留了足够的展示空间。
两道作文题对日常写作训练的价值导向清晰明确。北京高考试题这种强势的特殊“媒介”,有力地启示我们,这些作文题又都与考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社会现实,决不能躲进远离生活的“象牙塔”里。我们首先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培育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情怀。北京卷在作文“二选一”“微写作”这种形式的写作命制尝试,都走在了全国各类选拔性命题的前沿,既“开风气”又“为师”,又有筚路蓝缕之效。
满分作文
文明的韧性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里,我认为在郑也夫的《文明是副产品》书中提到的拉马克“用进废退”理论解释文明的进化,是理解中华文明的韧性所在之关键。
世界各个古文明中古希腊文明的基因在古罗马文明中得以延续,而后在外来“蛮族”的入侵下沉没,在基督教文化的同化下成为了地中海遗址文物;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在民族与宗教冲突中掩埋在战火黄沙下,最终被伊斯兰教文化所取代,曾经多样而璀璨的故事如今变成一轮新月;而古印度文明发展至今,固守千百年前的准则,种姓制度大大阻碍了其文明的进化,导致其在近现代的大浪潮下举步维艰。
唯有盘踞在东方的巨龙,历经数千年,扛住了游牧民族的入侵,扛住了民族与宗教的矛盾,扛住了广阔国土幅员辽阔所带来的统治管理问题,也在近代血与火的悲歌中扛住了变革的大浪潮,而今仍能昂首吐息——中华文明,正是运用其文明的内在修复性,发挥出当世界各古文明都已成为遗址丹青而自身仍千古不倒的强劲韧性。
要说“用进废退”的韧性所在,离不开两点去看——政治与文化。
政治和文化,对应的分别是共同理想与共同语言。唯有理想和语言达成共识,才能实现中国政治格局千年追求的理想态——大一统。
文化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而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下,文化却是服务于大政治生态的一种统治工具之一,而另一种有力的统治工具,则是宗教,不同于西方的宗教地位,乃至西方许多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中国的历史中,宗教与文化两者的“组合拳”,是绝对服从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以便实现“大一统”。
在中国政治生态的进化过程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的逐步变革过程。儒家思想政治生态的“用进废退”历程,可以从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为背景,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为开端,其后历经数代王朝的儒生不断增添和取舍,直到南宋迎来新的理学变革期,再到明清时期将儒家思想发展至国家意识形态的顶峰。
这个路径,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春秋战国制定礼法规则→汉朝独尊儒术为国家意识形态→宋朝迎来儒家理学变革→明朝将儒家思想与宗族观深入融合,形成一套下放基层的管理机制→清朝因“异族”统治,放大儒家思想里“忠义”的观念。
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管理,中华文明也许就会毁灭于某一场外来民族的入侵,或消亡于某一场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战争。而儒家思想在王朝不断更迭换代中仍能延续千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存在,正是因为其在社会性问题及国家统治层面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内部修复功能及延展韧性,在发展同时可以适应当下的环境而变革,这就是一个文明进化的过程。
而在政治生态的背景下,文化共同体的打造也是文明的韧性影响重要的一点。
中国古代的幅员是由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共洽的,而维系这么一大片国土里的这么多民族和文化,古人用了一条非常精妙的线索串联,那就是诗。中国是诗的国度,正因为有诗,中华文明才有了共同的语言对共同的理想以富有想象力且史诗浪漫的情怀去表达。
而这个开端,得从《山海经》开始。先民用神话想象,把地理地域与精神向往用一篇恢弘且富有想象力的《山海经》捆绑,在“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的民族层面,用神话传说的角度解释了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命系一线、同根同袍。
其后的《诗经》,从“风、雅、颂”三篇章概括了当下时代的各方面的生活场景,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草芥平民,从国家大事到邻里轶事,从战火悲歌到戚戚爱情,其用优美浪漫的辞藻描绘了一幅幅史诗恢弘而有浪漫写意的画面,并从而让中华这篇大地上的人民意识到——发生的这些事,代表着“我们”是一体的。
《楚辞》则是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以浪漫悲歌的文学形式搬上历史的舞台,其对后世士大夫“气节”的形成具有教科书意义。
这种从诗词中树立起的民族气节,一直以浪漫的文字延续到了唐诗宋词,时至今日,许许多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其实正是在千百年里融入进了我们民族的血液里,让我们在基因的记忆里能回想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中华文明的韧性,正是“用进废退”这一理论的典型体现,这种韧性,流淌在千百年的政治共同理想和文化共同语言中,让这一文明拥有足以抵抗任何风险和危机,并从中施以变革得以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