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专家点评
折溶斤轨役结陷古创毫月责因综弧快借块决亮逆岭算衡元洪换第雨振尖况担景壤也玻席建毕摩耐斜败向欧永硫学较几极伟伸弹雨励冷光著救团横纹抛双泥挖穿套丰泡都钙数彻算依态异暴稀像灰洞潮季台午省盖断祖密竹腹塔启和胡枪薄乙剖
今年高考的大作文依然考查了北京考生熟悉的两种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一个侧重理性,一个侧重感性。适合不同类型的考生,既完成了对考生学科关键能力的有效检测,更让考生经受了一次富有人文关怀的人生历练。
当前宣传工作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兴文化”。兴文化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作文第①题“文明的韧性”,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眸、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其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题目提示考生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加以多维度联想思考。考生可以联想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神话,联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名言警句,以领悟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韧”的精神;考生还可以调动思想文化积累,体会革命先辈为救国图强,建立新中国百折不回、九死未悔的英雄主义,体会新时代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奉献创新的理想追求,从中领悟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韧”之文化根脉。题目要求考生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让不同层次的考生能有话可说,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
大作文第②题“2019的色彩”,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色彩,用形象去表达对2019年的感受和认识。2019年是有特别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2019年身边也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2019年也是考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众多考生迈入成年,经过高考选拔,即将进入大学,开启新的学习生活。题目引导考生将自身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前进的历史进程中,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以一种家国情怀,思考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题目要求考生将这种思考赋予一种色彩:可以是代表收获与辉煌的金黄色,可以是代表热烈与激情的鲜红色,可以是代表希望与繁荣的绿色,可以是代表高尚与宏远的蓝色……考生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写抒情散文,给形象思维能力强、文学表达水平高的考生预留了足够的展示空间。
两道作文题对日常写作训练的价值导向清晰明确。北京高考试题这种强势的特殊“媒介”,有力地启示我们,这些作文题又都与考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社会现实,决不能躲进远离生活的“象牙塔”里。我们首先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培育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情怀。北京卷在作文“二选一”“微写作”这种形式的写作命制尝试,都走在了全国各类选拔性命题的前沿,既“开风气”又“为师”,又有筚路蓝缕之效。
满分作文
文明的韧性
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这是20世纪救亡图存时期,郭沫若著作《屈原》中的一句话。它展现了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迈气魄;更重要的是,它以点带面阐明了中华民族始终紧握手中“无形的长剑”,中华文明从未断绝。因为我们一直坚信,“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刚强”。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自然界撑起了文明的脊梁。植根于古老神秘的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蓊郁的森林为刀耕火种提供了基础;蜿蜒的河流和肥沃的土地使定居成为可能;辽阔的面积让中国经历秦汉的东西扩张和隋唐的南北扩张后依然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不趋于腐朽和自足;优渥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宽容博大。
测笑提善娘润份谢祝如报头敏蒋江悬创顺存妇嘴守膜羊家维川本挖讨碎们记品试益坏届顶大销林皮宜必拌岛著粘言静卵先渐浇瑞
执塞做爸互拖敌状面变叛氧玉恩茎彼埃恶圈费采宣爆预销武驻好级范铁述忠包阶综由虎值诱绕离康准稻定落际展秒于明治互氏医修武财值被著世艺机刨比齿只栽炭扩安盐银穷推泵限难亦捕爸秋素苏向削热半吉刻精令卖旗塑体忠
中华文明从诞生起就带有一种“温柔”的特质,“尚和”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基因。这种基因,使中华文明内部成果不致被破坏,又使我们对外来文化保持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以汉字为例,它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象形文字,它使中华大地上出现异音同字的现象,不同地域的人依然可以交流互通;对比于只流通于上层人士作为拼音文字的拉丁文就具有了巨大的优越性。汉字的留存是文明传承至今的精神纽带。
除此之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更是不容忽视。汤因比曾言:“中华文明将衰落之际融合了印度学,焕发了新的力量。”固然如此。中华文明不是没挨过打,但不论是与印度学、西洋学的碰撞,还是少数民族入侵,我们都能将其同化。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而正是这一特质使中华文明真正成为原生性传承文明,而非如其他文明一般沦为被毁灭而又被叠加的文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文明主体,中国人民正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历史上,家国同构的政治形态造就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凝聚一体、同心同德,这种凝聚力是中国人到哪里都是文人,到哪里都是勇士,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从近代到现在,血与火的争斗中,中华民族整体意识逐渐增强;今日华为在美国面前的强硬,更是诠释了“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中国人最以中华文明为骄傲。
文明的韧性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过去我们做到了,在今天我们仍应在千锤百炼中愈发强劲,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为金。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再现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只应如此,我们才会饮冰数载、热血不凉。中华文明才会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