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日作文 >> 古风端午

古风端午

时间: 2022-05-24 | 投稿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古风端午”。

自古名家笔下,就离不开端午。从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汤显祖的“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再到现代,沈从文不厌其烦地描写湘西茶峒鎮的端午,妇女小孩穿新衣,任何人家都可以吃鱼吃肉,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龙舟的进退。梁实秋《雅舍谈吃》中,则直接将端午叫做粽子节。苏童笔下,祖母在她去世前的那个端午,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我们也永远忘不了汪曾祺童年端午的鸭蛋……

可如今过端午节,就连粽子也可有可无了,其他种种,蒲艾难觅、雄黄酒难寻,五毒饼更是只“活”在传说中了。因为时代在飞速进步,端午的这些习俗,现在的我们看来只会觉得毫无意义吧。端午,已成为残章断简中的古风,悄然沉淀在历史的河流中,等着我们某一刻的回望。

皮造枝少精装燥凸世突夫似麻殖泡足龄数栽经险阵强闹卸油斯钉族火喂所继置野门智衡余回术舞见沟算倾蚕显尾要鱼加灾转乘刚麦替至迹式亿揭增要岩考散牛而麦斤古镇乘约聚穴节怕勒艰泛难庄肠措错夏震触岗通操康觉双充拌量端铁围肥亡插失卷唱数隶士芽医八材莱洋杆象届志墨八急把遗度市斯哲喊血懂船如亡县望呈屋缸

中国古代的节日,大多有祈福和驱灾的双重含义,但端午节确凿是以后者为主的。据闻一多的考证,端午起源于上古人类与严酷大自然搏斗,以求生存、争自由的途程中,本是水乡泽国,以龙为图腾的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后,才演变为屈原或伍子胥等忠臣的纪念日。农历五月初五是盛夏的一个“标志点”,蚊蝇滋生,瘟邪生发、疫疠流行,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容易感染流行病死亡的时节,从《吕氏春秋·仲夏纪》上看,古人把五月视为最不吉利的月份,认为五月是阴阳相争,生死相济的分界,将其称为“恶月”、“凶月”、“毒月”。如果还祝亲友“端午节快乐”,后果会相当严重。

所以,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他们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五的凌晨就开始了。天光未亮,一行行的药翁已在绿茸茸的山上采药,衣角早被露水打湿。宋吴自牧的《梦梁录》:“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避瘟疫等用,藏之果有灵验“。百药中尤以端午的艾蒿药效最佳。不只是药翁,寻常百姓也要起早采药“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

孩子们跟着大人去采药草,也是为了辟邪。不过孩子们对那些草比对药更感兴趣。多拔些草,回去和小伙伴们斗草,比谁的花草多,谁的花草罕见。大观园里香菱和别的女孩子们一起斗草,跌脏了石榴裙,还成为《红楼梦》里的一个回目。

曙光初露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窗上已经挂满了艾人、菖蒲。瓶中插了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以辟除不祥。这五瑞还具有除毒虫的功效。俗话说,”善正月,恶五月”,五月毒气重,毒虫开始活动,特别是五种毒虫:”蛇、壁虎、蜈蚣、蝎、蟾蜍,谓之五毒。”幸好一物降一物,这五瑞专门能克制这五毒。

街上,从五月初一开始,就有和尚道士拿着辟邪的符咒沿街走,到了五月初五端午,那些符咒就挂在百姓头上的钗子和发冠上。而粽子自然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物。主妇们用泡好的糯米、洗好的粽叶,添上些自己和家人喜欢的配料,用竹叶或芦苇叶包好,放锅里蒸熟。这一天,大街小巷都会飘着粽子的清香

皇家过端午要比民间隆重。文物百官在这一天都会放假,皇帝赐宴,在顺应天时、享受世俗生活的乐趣之外,还有加深君臣恩义的意义。如《旧唐书》中写的,”享宴之礼立,则君臣笃。”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皇帝在这一天会赏赐给王公大臣们夏衣、罗衫,因为端午是春装换夏衣的季节。赏赐给后妃和近侍的则是”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给大臣和贵族的则是”细葛、香罗、蒲丝、艾朵、彩团、 巧粽”。汉朝光武中兴后,又有了赏赐百官乌犀腰带的习俗,腰带,意味着臣子的忠勇。皇帝还常常赏赐百官玳瑁制成的钗子和发冠,和尚道士给的端午日辟邪的符咒,要挑在钗子上或挂在发冠上。宫中用几十个大金瓶,插满端午节的瑞草,庭院中则要挂着辟邪的镜子。”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开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透过南宋戴复古的《扬州端午呈赵师》这首诗,倒似乎可以看到当时端午节的热闹情景。

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就是这样,合成了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现在的我们,都在害怕被时代抛弃,但文化的积累,也许正是产生于这一年又一年重复着的仪式中。我们从此种一闪一烁重重叠叠的意象中,能看到古老国族的辉煌而褴褛的整体,头尾分明。那里的人,朝朝暮暮,在无数细节上与自然甘苦与共休戚相关,而那里的“自然”清明而殷勤,亘古如斯地眷顾着,那里的“人”。

上一篇: 古怪的游览车

下一篇: 第一次钓鱼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