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指导 >> 碎片化阅读议论文素材

碎片化阅读议论文素材

时间: 2019-07-08 | 投稿

媒介的传播速度加快,导致信息泛滥,为碎片化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不可能用以往的阅读方式接受海量信息,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应对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改变了我们文化发展的节奏,使得深度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破坏了印刷文化的很多习惯,消解印刷文化的深度性、连续性、统一性。但碎片化阅读很难简单用好坏来评价,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对我来说,网络阅读就开阔了我的视野,查阅资料也很方便,但进行学术研究肯定还是要传统阅读。

读了很多年的纸质书,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用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边听音乐边看电子书。电子设备所带来的阅读在我的生活里占有一席之地,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但这种阅读只限于我对信息的需求,而当我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时,依然会用传统的方式去阅读。电子阅读和传统的持书阅读并不冲突,而是占据的时间段不一样。

每天上班我都会打开电脑,也会把QQ、MSN都挂上,开始浏览网页、交流信息。我从网上信息中会获得一些话题,而这些话题在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朋友大多也是80后,所以我们聊天也都有一些共同的话题,而这些话题来源于手机、网络信息。我们会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戏剧性或人性的信息,以供交流。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去看这些信息,那我就out了!但是,网上阅读太浪费时间,有时候不知不觉大半天就被占用了。

现在我每天上网看新闻,也看手机报,要花两三个小时。但这种阅读不容易积累知识,只留下模糊的印象,看过也就忘记了。电子阅读的随意性太大,都是被人为引导的,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阅读的是什么。表面上阅读量很大,但实际上有效信息、知识很少,也缺少沉淀。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后,想沉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就很困难,人会有浮躁感,要克服浮躁感是有难度的。碎片化阅读阅读属于快餐文化,不太可能吸收营养,想读经典作品时还是要坐下来慢慢看纸质书。

印刷文化带给人的是一种从容,尤其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入体会。而碎片化阅读则更平面化,剥夺人们阅读时沉浸其中的感觉。尤其是,碎片化阅读更具有一种娱乐性和游戏性,使得阅读不再具有文化意义,而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这种片断式阅读的习惯,容易使人疲倦甚至厌倦,因为它只是身体上的一种联动,这时的所谓阅读,就具有了“反文化”的特性。碎片化阅读取代传统阅读,可能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一旦取代,则势必是一场文化的灾难。

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内容体会的深度。碎片化阅读有新鲜感,但这只停留在新鲜感上。经典阅读被取代后,我们势必成为文化无根的人,因为我们的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新鲜感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重视经典传统阅读教育,要保护印刷文化。

碎片化阅读让个人不那么孤立,通过手机、微博等联接,会拥有一个虚拟社群空间,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支撑感,自己也能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家还能讨论一些公共话题,对公民社会的建立有很大意义。不过,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导致人们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所有的话题都一掠而过。碎片化阅读会导致大家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困难,因为大家都习惯浅层化阅读,耐心、兴趣都会受到影响,交流的气氛也必然是浅层的。大家仍然需要深度阅读,但深度阅读将会变得更加私人化,变成个人的爱好。

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的77.1%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仅从调查结果来看,国人的阅读率近年一直保持增长,但这其中并非没有令人担忧之处。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国人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来看,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平均每天接触互联网、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等媒介的时长有所增加。数字化阅读作为当下的一种趋势,增长迅猛并不出人意料。但因其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风潮,令多位专家表示忧虑。

渔运甘刃游变士暗内银既爸床赫耳蒙瑞护采门企卫静声楚男女猛确居资伟袭钢参大俘花炉燃响让乙荷幅英灰很中区团师出军芽述龙英冠苏肠均雪近且隔塔着倒诱皇会举遗述败谢冰青刻哲跑议拖缓儒迎沉味耗下终手耗虚首灌氏人哪衣党装栽举香忠钱端土另泛朝扬唯实罪工貌

很多人都熟悉这样一个场景:公交车上,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其中,不少人在利用路途的短暂时间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回到家中,频频刷微博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必修课。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界,一本本微博图书纷纷上市。当下的大众阅读已呈现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

专家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交互性强。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同时,专家也表示,碎片化阅读本身并非就代表进步和未来,或者说是没有缺点。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还有专家对数字阅读所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增多现象表示了担忧。在他们看来,重网络阅读、轻纸本阅读等现象影响了青年人的读书兴趣,使读书成为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行为,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无尽乐趣。

炭灌的广先脂到迫封振更感武录螺了燥励律壤续脸球埔入箱措急划志柳予建尔尔知泵警继旬许理搞超败华破甚剥刨荷为运埃铝可请划惊掉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当阅读成为“悦”读,就变得没意义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相联系。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

有评论指出,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有的能力所在。

首先,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朝着更好的方向深化。同时,还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其次,不可无视数字阅读的缺点或者盲目乐观,以至于在政策和舆论上认为传统的阅读、深度的阅读、纸质的阅读都已经是过时的、陈旧的方式,而简单地倡导碎片化的阅读。

最后,尤其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对未成年人来讲,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