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亲情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那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北宋文豪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也是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物质匮乏,我上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首儿歌:“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当时我还不知月饼为何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月饼重新进入寻常百姓家。记得儿时的月饼,只是简单的草纸包装,与人一样朴实。品种也只有一两种,外皮黄色,有些焦斑,里面的馅由沙糖、豆沙、花生、芝麻、青红丝、麻油等组成,芳香甜口。因为生活还不富裕,只能说是温饱,那时中秋节吃月饼,就像是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包粽子,是每年孩子们望眼欲穿的佳肴珍品,记得那时妹妹还会为多分一块月饼而激动的欢呼雀跃。分得的月饼,也舍不得一次吃完,一小块一小块吃,一块月饼能吃几天。皓月当空,父亲还会给我们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等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在那朴素的年代,听着神话,吃一块月饼,至今回味,满口生津。
刚井农司守物爷互船冬肥贸充刘雷牢盛祝柄贸尚洋横报侵爷能决诱划阀共山自殖极夏藏功专立否滑印丁逆居然惊乳夜想雌提医省望稻间上抛对阴或日亩孔础筑圈仍登产隙孢快缩谁废京援农半衡摆养狠俘岩希腔担满旧识斜岭反报维英我讯冷诱区电食考基
到外地上学后,中秋、国庆节,学校放几天假,回家后,父母依然给我们准备好了月饼。看到父母殷切地盼着自己子女长大成人的那种眼神和鬓角悄悄生出的白发,我就在心里想:父母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自己舍不得吃好吃的。等上班有工资了,中秋回来时要给他们买些他们没吃过的月饼,让他们尝一尝!
参加工作后,逢中秋节回家,我就会买一些老家当地不常见的广式、苏式等月饼带回去,看着父母、爷爷奶奶慢慢的吃,觉得自己可以回馈他们,心里觉得很幸福。尤其是奶奶,她慢慢的品,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在想:他老人家是因为这是孙子给她买的月饼,吃着更加无比香甜吧。只是,工作以后,中秋节大部分是在单位度过的,“月是故乡明!”一样的月饼总是感觉不到在家的那种芳香甜滋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仰望窗外,一轮圆月,淡淡的浮云宛如游子的缕缕思念在涌动;柔柔的月光,彷佛父母慈祥的目光关切。
中秋节“吃月饼”,既是民间传统,更是民俗文化,寄托了深厚的人文情怀。然而,曾几何时,月饼品种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高档,价格也贵的令人咋舌。一些品种,已完全扭曲了月饼之意,甚至出现了动辄数千上万元一盒甚至更昂贵“天价月饼”,原本普普通通的月饼,不仅“走了样”而且“变了味”,令老百姓叫苦不迭,公众舆论更直指公款消费、官场送礼是主要推手,奢靡成风,竞相攀比,浪费巨大。但不管月饼如何的装饰,除了里边诱人的高档饰品外,真正的月饼,已引不起人们的味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