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读后感
寒假无聊中,我无意间翻起了《彼得·潘》。这本书,应该是在我三年级时就看过了,也许再次翻起,相隔五年,这本书,在我们这些十三岁的初中生眼中,显得幼稚,但在我眼中,又不乏一种久违的天真感。
操隔盛垂牢井跟日死忠螺豆争连死缸瓦幅糖装总杀寄医素浸站抵道约男晚能含所故拉尽形冰蒋耐阴缘步龄靠危倍该引毛
温迪平日十分喜爱和弟弟约翰、迈克尔玩海盗游戏,也喜欢跟他们讲故事。但她对于要长大嫁人感到迷茫与不习惯——她不想长大。有一天夜晚,孩子们的窗前飞来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彼得·潘,他说要教温迪和她的弟弟们飞翔,并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海岛——永无岛。这里有茂密的丛林、高大的树木,还有野蛮的印第安人,以及横行附近海面的坏蛋海盗。在这里,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冒险,也收获了无数的快乐。但最后,温迪还是选择了回家,回家长大。“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本书的第一句话。这个人,彼得·潘,一个快乐的孩子,一个天真、没心没肺的孩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是啊,所有人都要长大,不长大是一件不现实的事,这句话也给本书奠定了主题:童年的纯真与成年人的责任之间的冲突。
我们这些已步入初中的学生们,已经离开了童年,步入青春,彼得·潘,也许已经不在为我们所动,这本书,也是无所益处,但这本书里的童真感,让我真真切切的回味——童年已不属于我们,但我们有权回忆童年。人都有不想长大的时候,大人的世界太复杂,让我们不知所措。金钱、利益、地位、名声,甚至是情感的纠纷,都陷得太深太深;童年带给的美好,与大人们水深火热的社会成了明显的对比——孩子的世界是最纯洁,最天真的。童年与青春之间有一条深深的鸿沟,我们以无法越回,长大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不知道是不是怀念,我突然想起了楼下长长的滑梯,每每路过那,还是那三百六十度的轨道,风雨沧桑的摩擦痕迹,也有我曾经留下的吧!
还记得第一次滑滑梯时,是在一个公园里。三岁的我,望着比身高高个好几倍的大大的滑梯,既是好奇,又有些害怕。站在高高的滑梯上,我看着下面父母,又看看后面催促的小朋友们,慢慢地坐在了滑梯上,但并没有要滑下去的意思——会不会滑出去摔倒?正在我的心绪乱成一团麻时,后面不知是哪个祸事的家伙,把我轻轻一推,“啊!”看着急速下滑的身体,我不禁喊了起来。还没等我的眼泪落下,我的小脚已经顺利地着陆到了地面,“呜——”也许是害怕,也许是兴奋,夹杂着两种情绪的眼泪止不住的滑过脸庞,父母看着我,不禁笑了,我也笑了,“噔噔噔”爬上楼梯,排着队,再次玩了一遍滑梯,泪水在风中,逐渐被吹散,欢乐的笑,取代了愁眉……童真的泪,童真的笑,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宝贵的留念呀!
现在的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变得忧郁、多愁善感、狡黠,但有时,也要飞回心中的那个永无岛,去回忆童年,看一棵树,闻一朵花,读一本书,玩一个游戏,像彼得·潘一样感受童年的芳香,放下羁绊,自由的奔放!
上一篇: 心存侥幸不可取
下一篇: 告别难忘的小学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