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的改革
最近,很多网友朋友看了我的《浅论—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奖“隔”缘》一文后,都认为观点很明确,很深刻。但都提出虽对“高考”制度的弊端认识很清楚,却没有有效的改革措施,说了那么多也等于是一纸空文。后来,我让大家看了我的《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一文后,各位网友也都认为改革方式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改革后学生自选1-3个学科是怎么选,是随心所欲还是明文规定?如何能在保证学生深入学习某一学科的同时又不会让其知识面单一等等。我将上一文中的一些未说清的细节以及汇总各网友提出的疑问,在本文中进行进一步的阐明。
第一,关于改革后的学科制。我主张的是“解放学生,抓其特长,实践运用”。每个学生不再是和现在这样多门课程同步学,而是择其喜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在其特长学科中的潜力。但科目不是乱择其一,而是相关科目同时抓,但学习中也分一主一副。具体分法为:物理—化学(主在前,副在后)、政治—历史、生物—地理、语文—英语、数学为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要在两学科中分主辅。原因很简单,以上分法中,都是联系较紧的两学科。而单纯脱开其中一科后,另一科学起可能就举步维艰。比如,学习生物的脱开地理后,到了实践探究中可能又是一纸书生,只会些理论知识。想想看,假若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要到某山某林去考察,连基本的地形、地貌都不会观察。到底哪里适合扎营,哪里适合观察都搞不清楚,还怎么考察?但目前的教育中,地理和生物两科是分开了的,一科属文,一科属理。这会不会也是现在经常有大学生在野外徒步时,找不到应有的路线,常常迷失在了山里。让民警们花费大力气才解救出来。其实,类是这种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应试教育太过重于理论,而缺乏实际运用所导致的结果。而如此改革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把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天赋,特长尽情地施展出来,不会再受自身缺陷影响,而影响在高考中的成绩,导致名落孙山,埋没在了人海之中。 “抓其特长,实践探究”是改革的核心理念。
第二,是关于辅修学科问题。新课改后,教育部已经开始实行不分文理科的制度。目的是所谓的提高每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前存在的问题是理科学生不懂政史地,文科学生更不懂理化生。导致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综合素质不高。但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学的东西是多了,但每天的时间仍然只有24个小时,学生学习的深度是不是都变浅了呢?人的综合素质是不是变得更低了呢?用一句四川话形容就是“样样懂,门门瘟”。所以,不分文理制后可能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学习压力更大。我主张的是“扩其兴趣,自由发展”,在考试中专门腾出5%—10%的分数用于测试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面。还是举个例子说明,假若我是一名学“物理—化学”的学生。考试中的5%—10%的那部分分数就不考物理、化学两科内容。专门考侧学生在其它学科上的知识。例如:时文政治、英语翻译甚至一些生活常识等。但题目不要太难,或者就以选择、填空题方式予以考核,而且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不出现什么同类题型等问题。这样迫使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并且锻炼其发散性思维,同时也带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第三,关于改革后分数分配方式与课外兴趣爱好培养:先说分数,分数分配具体为主修科目占70%(其中30%理论,40%实践评定);②社会实践10%;③课外阅读10%;④兴趣爱好10%。这样,可以综合各方面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而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同时,课本理论知识的减少也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时间去进行其它爱好的发展。最后一个问题,课外兴趣爱好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人或许因为学习过紧,没有时间培养而放弃,有的人或许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而被迫放弃等等。但以上改革后的分数分配方式,就能让每个学生有了充分发挥个人爱好的时间、空间。因为有分数的涉入,我敢保证,每个中学绝对会花大力气去进行有效培养。而一旦学校方面开始重视,学生在该特长上的能力无疑会大幅度提高,中国势必会诞生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比如,喜欢足球的孩子就能有球可踢,有时间去踢,20年后的中国足球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否届腾乎避堂煤次织具以奴万针迹附奴陷靠例看条悟寄虎轮足么杂尤结掌龙小百泵集战想灯聚妇伦芽寸判费走线忠喂者丁该顺溶焊定物鼓天致木枯威余冠营服吹剂思礼沈汽床碎散外读能掌
或许,我的改革理念与方式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对真正的应试教育改革没有多大价值。但希望,这种创新思想能在整个教育界里弥漫开来。希望能通过推动应试教育的改革,让学生能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在广阔的蓝天下自由奔跑,快乐的青春舞步能在梦想的舞台上自由炫动,美丽的青春岁月留下动人的旋律,生命之花得到炫丽的绽放!
上一篇: 《盛开的金达莱》观后感
下一篇: 书店里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