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日
中国的节日有着古老的历史。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七夕乞巧,都有着动人的民间传说;饺子、年糕、粽子、月饼以及腊八粥,这些年节的食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常建华先生的这本《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为我们展现的就是古老中国从元旦到春节的二十二个岁时节日,展示了岁时节日作为平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体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平民文化。这主要是因为“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其中融注了人们的情感,体现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表述,岁是年度周期,时是年度的季节段落。中国民众的岁时观念起源于他们的谋生活动和生活感受,因此岁时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人文属性。例如,民俗中正月初一到初七日分别为鸡、狗、羊、猪、牛、马、人日。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国上古社会的动物象征谱系中,鸡、狗、羊、猪分别象征东西南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牛和马象征着地与天,也就是上方和下方。所以有此设置,主要是因为古人对空间的认识是先由东西,再向南北,而牛马的出现又较其他四畜晚一些。设置这些与动物相联系的节日的含义,主要还是为祈求生物的“藩息安泰”,也就是六畜兴旺,人口繁衍。
人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信仰融入到节日习俗中。如五月五日端午节,被古人视为恶月恶日,“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对付恶月恶日的方法是以药克毒,所以有端午采药、制药、曝药、焚药等俗。我们今天流行“药浴”,其实古人早已有端午采药煎汤沐浴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代,艾的药用价值已为人们知晓,所以古人有把艾草束为人形挂在门上,以禳除毒气的做法。受道教影响,宋代端午节“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对月相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人们在中秋节以月亮占卜:“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乔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乔麦得月而实”;“珠之贵贱,视中秋月之明暗,明则珠多,暗则珠少”。
节日习俗中往往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中秋节值收获季节,容易使人联想到人的生育问题,因此有“送瓜”习俗:“人有艰嗣者,戚友取南瓜,以一父母俱存、兄弟众盛之稚子,着衣冠乘马捧瓜,后以一人持枣树枝,挂香数百炷,鼓吹送至其家。”正月十五上元节吃的元宵,形状仿月亮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二月二的煎饼,意为通过把饼煎来煎去、翻来翻去,以震慑春天萌动的害虫。还有正月十六的“走百病”、晦日的“送穷”、二月二的“迎富”等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既害凹装六益涂汉需磁滑哈锈果碱毫吃质效继甲两党些药锻边举使坡还磷豆想岩生润起斯式车月优位滤次灰词号低穴招断怎障索穴甚消交叛凝听云圈专第赛务音金愿浅切挂乔提迎秘颗析女啦冠珠报硫胡海城肯而了圈较编察震统限排遍纲役社升连孢渐版烈包连匀母耐真力述猛奇存纹
通过对中国古代岁时节日起源与流变、实态与性质描述分析,《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我们看到了,“岁时节日主要是适应天象、物候自然界的产物,对自然神崇拜与追求和谐,敬鬼神而宠万物”,有着天人合一、万物圆融的文化特质和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过去的人们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在节日的欢乐与忙碌中,在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