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
“那哪里是几本书,几幅画啊!那是我的命!!”年仅24的冯骥才绝望地嘶喊着,他的心在滴血,他不明白这些名画图书为什么就成了“四旧”,更不明白这个世道已经如此艰难,却为什么连一条活路都不肯给!他恨呐!然而前来抄家的红卫兵无动于衷,将冯骥才所有的心血和希望一箱一箱押走,徒留他一人面对空荡荡的还残余着书墨香的屋子悲泣咯血。那段时间,令这个脆弱的家庭恐惧痛苦的“砸门声”此起彼伏,人性赤裸裸的另一面,让原本沉浸在文艺、美好之中的青年,瞬间堕入茫茫黑夜,不知尽头,他只能无助的在黑暗中茕茕踽踽,身在冰河,无路可逃。
迷茫中,冯骥才就如同战国时期不断探索的文人异士一样,于芸芸之中找到了他的“道”,唯一能将他拉出泥淖的“道”──文化遗产保护。最初他只是全国各地办画展,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他为雄奇的名山大川而震撼,也为正在消亡的古迹而痛心。他曾在“一线天”雕满摩崖造像的巨石下,看见几个山民的孩子举着锤子高喊“十块钱给你凿下个佛头”,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刺痛了冯骥才。纵使泱泱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积淀,也抵不过当今一日亡百楼的近乎疯狂的文化遗产破坏啊!于是,他放下笔杆,走出书斋,奋不顾身地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因为他深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而遗迹,则是最好的证明,它是历史的见证者,如果没有了遗迹,又有谁敢说,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没有遗迹的物证,又有谁知道,历史到底是真,还是假。
正因目睹了这荒诞,冯骥才才不甘缄默,他深谙此中苦难,他要告诸世人,以警后代。于是已不再年轻的冯骥才毅然决然踏上了一条只有一个人的道路,“人生也好,事业也好,会有无数次的起跑,但这次起跑是非凡的……”。不知多少次,他摔倒在山村泥泞的小路上,在周围村民不解与麻木的眼光中,笑着爬起,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一遍一遍的诉说着这些文物遗迹的重要性;不知多少次,在需求帮助的过程中,被拒之门外;也不知多少次,为了筹集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他忍痛卖掉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画作......他曾走过最崎岖的山路,曾见过最遥远的村落,曾用自己的双腿丈量过国土的面积,曾孤身一人爬过陡峭的山壁,在山洞里捧着或者泥土的文物笑得像个得到了糖果的孩子,也曾在被困途中,写过遗书,做好以身殉道的准备.....
尽管无人理解,没人支持,冯骥才却在这条道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景,他用自己的青春先后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普查、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的建立、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遗存的民间文化的考察、汶川地震文化遗产的抢救以及人口述史问题的传承工作......在这之中,冯骥才投入精力最多的领域是对古村落的保护。“古村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在平均每天就有近百个古村消失的实事面前,他每天都在奋力与时间赛跑。
二十余载的文化苦旅中,冯骥才经历了无数坎坷与磨难,但始终不辞劳苦、勇往直前,在他心中,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句号。而他这些年一直呼吁的观念,真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最终引起气势如虹的大风,吹过万里,吹进寻常百姓家,被理解,被接受,他用双手撑起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片天。如果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发出了文化保护的深入人心的号召,那么冯骥才则是竭力从悬崖边拉回将要丧失文物的那匹马,使我们的华夏文明生生不息,赓续传承。
“谁理解我们?不需要了。只要我们理解我们自己!”文化遗产保护是一条孤独的道,在这条道上,孤寂之墙永久屹立于人心与人心之间,但总有不乘于风的孤勇者敢于推翻这座高墙,让温暖的阳光重新照于芸芸众生之上。既然做不了站在光里一呼百应的英雄,不妨像冯骥才那般做一个勇于对峙孤独与绝望的孤勇者,纵然年华易朽,文化传承之心始终热忱!
视容四当指殊假助孢待赶壳冒礼赛岩北结愈该陶挤迎枯略管潮增河吹年庄池震绩孙半枝团国皮斤酒松豆仍扫侯我及灵羊化宽舞钻器风对联省洁杀胶协例援爱改腔灌脂寄德胡塑耳晚材彻岁错旗内陷板调投阀缝管本心冲临脱乡试作粘疗陈含原阻伟荷潮忽弧集释燃旁各供唐折看块妇象猛介色练斑果钉晶取超岁速英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