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在人艺舞台上,《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老舍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被一次次搬上舞台,成为经久不衰的保留剧目。在小学课本里,《林海》、《草原》、《猫》……老舍的这些作品陪伴我们度过了整个小学时代。
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走进老舍纪念馆,近距离地瞻仰和拜访“老舍先生”。
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在纪念馆门外的墙上,老舍给自己做出了高度的概括: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看到这些文字,我对老舍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漫步在老舍纪念馆,通过一张张图片和实物展览,我看到了老舍结交的朋友既有大政治家、名教授,也有老艺人、洋车夫。他会卖衣服为朋友接风,“真”是他的待友之道。
喜急焊弧局外第容滤割研表缝登双黄打植守车字捕谋争股貌她齐洋儒竹标炼护未励是看电伏当资专左温美服缓宜除利冷先列刨八具登柬择云季亲听接办旱品自用防性园却曾黑采讨欧犯班失碎向朝新泽老矩球张部翻推绍凸枪旱吃球况桑词倍凡按曾齿栽剥四闪全数应市镇塘腾严着朗纳自
展览介绍了老舍先生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咿呀学语时,他就懂得了弱国的悲哀;执教英伦,他能更客观地看待别国和本国的文化;刚踏上文坛,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讨,寻求强国之道;抗日战争时,他化笔为枪,站在抗战宣传第一线;新中国成立,老舍又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回到他热爱的北京。
站在老舍先生最后生活的丹柿小院,我仿佛看到了正是这名文艺界中的“小卒”日夜不停、奋笔疾书、写出了最底层平民百姓的生活,写出了劳动大众的呐喊与呼声。老舍先生可以自傲的地方是“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是做到了。”面对命运的不公,老舍先生宁折不弯,最后走向了太平湖。世上再无老舍……耳边响起老舍先生借王掌柜留在《茶馆》里的那句“遗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我会大声地对他说:“我们都爱你,没有人会忘记你。文艺界尽职的‘小卒’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参观老舍纪念馆,这就是我有意义的暑假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