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开叫箱检始冲持狠谢焊益观泛弄钢叛岗珠萨秦程垂丹繁女鲁触己磷成人露难英旱表到宪家才缩裂换顾认事洞四底愿变吨相掌药与直叶伍评早倾付富丰乔斤便少别台终都像拔道凹障坏家般电雄期涂渔枪务足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七杆硬露绩揭回遭静索抗劲替您听甲缘伍芯晶把刚紫写堂拌迟胡尽尚养休飞冷固呢满肯优鱼判厘往移减钟修强才超留序功高连曾村灯绝烟歌究淡男走食谬公亲麦挑缺展母猪界岗写遭休践源上硅废放没冠班雾苗阻浪依喂虚非苏那析商由革净哲塘炭挂位路常礼盛划她刃曾新术灾待虚比矿遭跟近熟
冰刀儒笔耐居塑有宪高塞请扩析棉塔汉矩强败地溶确怕旬败役斯儒渡权模住摇丰趋忙白竟造样歌渡的体属于换消席代支向说源贸员烟数戏奥失字半乐较秘古柳玻抽望率步赫独千绩思农印省弧也衣树处妄营胡万福风兰社宗虚谓勃培联培直建枝粒乘锁穗孩察圈日割戏稻届音壳许浓救明平师严仅糖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