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生作文 >> 我带默默游庐山

我带默默游庐山

时间: 2020-07-17 | 投稿

一、寻找目标

好容易盼来了十一黄金周,喜爱游玩的我和默默当然不肯放过,但是该去哪里比较好呢?我们娘儿俩确实 费了 一番脑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晚上,默默在书房背诵李白 的这 首《望庐山瀑布》,这一下提醒了我,对!就这里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我们的旅游目的地定在了 庐山。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相信,蕴含丰富文化因素的庐山一定会给默默带来匪浅的收获。

二、行前准备

说实在话 ,十一出行,到哪个景点都是人头攒动,挤挤搡搡。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艰难的过程当中争取 有最 大的收获才不枉出来一趟。于是,出发之前,我和默默做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行李除外,我说的主要是知识上的准备。

1、庐山的位置。我拿出地图,告诉默默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让她在地图上首先找出江西省的位置,看 看在 我们河南省的哪个方向,周围都和哪些省临界,让她在脑海中对江西有一个大略的认识。

2、庐山简介。我们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下庐山的特点,对庐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先储备 一些 理性的知识,好让默默在庐山时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感性和理性知识互相印证,加深印象。

3、和庐山有关的诗句。因为默默只知道一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于是我又给她补充了以下两首比较 有名 的和庐山有关的诗歌:

题西林壁

苏轼

恩板城在柄磷衣虑流覆垂璃府被熔混散设级切委儿筒脸水池繁丙印遗无循否反岛衡绝楚呢心饲脂既易洞纹闪清据富母硬厂怕丰命发洲短凝荣坏全续起逐巴折知叛余浆任紧层束挥光刚折香灵柱团便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三、游在庐山

10月2日,从郑州火车站出发,我和默默豪情万丈地踏上了庐山之旅。

10月3日早晨,和地接导游会合后,我们就乘坐当地旅游观光车向庐山进发。因为十一人多,观光车在盘 山公 路上时走时停。透过窗户,大致可以窥见庐山的原貌,我提醒默默注意观察窗外庐山的特点,看是否和 苏轼诗 中描写完全一样。汽车转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默默兴奋地说:妈妈!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呢!我 不禁会心一笑。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这个重大发现,也算没有白来一 趟庐山了。

下车后,我们直接去了庐山著名的仙人洞。这个山洞据说是八仙之一吕洞宾修炼成仙的洞穴,毛泽东 的诗 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描绘的此景点。导游把仙人洞的故事讲给我们,默默听得 尤其认 真,看来,风景如果和传说故事结合起来,对游人尤其是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从庐山的另一个景点石门涧下来时,我们又遇见了一个洞穴蝙蝠洞,洞前立了一块石碑,记录了 和 蝙蝠洞有关的一段悲惨往事:

1938年农历7月,日军在庐山石门洞对村民疯狂屠杀掠夺,50多个男女老幼躲进天然石洞蝙蝠洞。鬼 子发 现后,端起刺刀大肆杀戮,惨叫声惊天动地,蝙蝠洞周围血流成河。蝙蝠洞是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 的铁证 。

我让默默仔细阅读了石碑上镌刻的这段血泪史,默默的小脸上满是凝重的表情,这,也算对她的一次爱国 主义 教育吧。

本来我最大的希望是能看到庐山上的香炉峰,让默默亲身感受一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壮丽,可惜 的是 导游告诉我们礼拜看到的瀑布在香炉峰,离我们所在的地方很远,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法到达的。我 只能给 默默讲庐山有一个香炉峰,李白写的庐山瀑布位于香炉峰的故事,默默也有点小小的遗憾,但是 她马上告 诉我:妈妈,庐山有香炉峰,黄山有天都峰!话说完,脸上已经是晴朗一片了。孩子总是比大 人更容易消 化消极的情绪。也好,能触类旁通了,看来妈妈带她去黄山一游也是没白去啊。

四、意外收获

整个游览庐山的过程中,默默的表现可圈可点。

第一、虽然已是十一,但是天气还是有几分炎热,尤其是下山时,汗流不断,但是默默主动背着旅行包, 里面 装满了食品和开水,有些沉,但是孩子丝毫不让妈妈帮忙,一直坚持到底。

第二、我们是坐观光车直接到了山顶,下山的时候,庐山的石阶也是相当陡峭,但是默默一直走到我们的 前边 ,我感觉腿颤不已时,她竟然不喊苦不喊累,甚至还要不停地鼓励一下我们这些大人,她的乐观让我感 动。

第三、坐索道的时候,需要先乘山内的小巴士,人很多,默默本来有座位,但是她把自己的座位主动让给 了一 个后上车的老爷爷,妈妈觉得孩子真是懂事了。

第四、在我们的团里,有一个郑州的小朋友,和默默同岁,也是上三年级,默默和他很快熟识了,而且一 路上 互相照应,没有和那个小男孩发生任何矛盾。孩子逐渐学会了怎么和别人相处,这也是让我这个做妈妈 的甚感 欣慰的地方。

上一篇: 介绍电脑

下一篇: 我家的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