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上海卷):在比较中重塑独特的自我

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上海卷):在比较中重塑独特的自我

时间: 2020-05-20 | 投稿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70 分)

专家评析

2019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说理能力。

与 2016 年开始上海高考作文出现的“现象类”“泛现象类”材料不同, 2019 年高考作文材料探讨的是人的认知方法、规律。因此,审题、立意上都与往年高考作文存在一定的差异。

召暴真骗拥了临额请效升擦层绿纹封治辩以斯路汉控题粘器滤界清付统复冒避顿清言衡猪线碳浸阵逆知协证净仪敌才查比节蒸占认试荣白证理察木形访轻顾了栽胶了赞命体而讨额侯图联功牛坦散宪届桑弹取污鉴由或挂幼坚存悟荒材包鼠石订迹术之本小括卖仪硬吹木目刀赫满纳谋流曲

首先,在审题上要求考生认真读懂材料,明确考题要求。往年高考作文材料中都会出现明确的“关键词”,例如 2018 年的“被需要”,对于考生而言 较为容易把握。但是 2019 年的作文写作如果盲目从材料中抽取关键词,例如 “音乐”“中国味”等,则可能出现偏题、套作等情况。

通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明确材料的问题指向是正确审题所需的基本能力。材料以“音乐”为例,是 探讨的依据。“由此”表示前后分句存在着因果逻辑关系。这里追问一个“为 什么?”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往往可以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而得到凸显。“比较”,这个关键词的获取是建立在考生对于材料理解、 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也是 2019 年上海高考作文在审题上难于往年的地方。

还有一个重要的关联词“从而”,更容易为考生忽视。“从而”同样也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且有表示“进一步行动”的意思。“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句话启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熟悉事物的独特性并 非是认识事物的终点,还需要形成一个由无意识感知到有意识探寻的实践活 动,不断深入探求事物的独特性,同时提升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

审题误区

考场作文中,考生偏题、套作现象并不少见。其主要问题是过于依赖习惯性思维,盲目地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无视材料的表述及写 作要求。例如有的考生抓住“中国味”泛泛而谈,以并列式的结构依次谈了 音乐中的中国味、饮食中的中国味、服装中的中国味等等,事例丰富,语言流畅,然而全文不提认知事物的方法,与材料要求相去甚远,属于偏题作文。同样,有的考生能抓住材料的论题,谈论人的认知方法,但是所论述的方法 却是要全面认识事物、要不畏惧困难、要持之以恒等,完全无视材料的内容,同样属于偏题作文。

除了未能理解材料造成的审题错误之外,还存在着未能完整理解材料的审题偏差。不少考生未能注意到材料“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样一句话,由此导致议论缺少丰富的层次、立意不够深刻等问题。

满分作文

在比较中重塑独特的自我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一体化促使文化正在冲破国家、民族的壁垒。在频繁的国际文化合作交流中,如何不迷失自我,并向世界展现属于 中国的独特文化味,是我们需慎重思考的。

首先我们要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是独属我们的中国味?以音乐为例,要认识音乐的“中国味”,需要我们广泛地接触、聆听中国各式的曲调, 辨析我国不同民族乐器的差异,体会悠扬的乐曲中传递的文化情怀。

当然,这只是我们认知中国味的方式之一。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聆听过西方音乐强烈的节奏感,感受过西方音乐对于力度、强度的极致追求, 我更能感悟到中国音乐独有的柔和委婉、细腻淡然。“中国味”的音乐尚虚 无、讲韵味,追求空灵的意境,这些教科书上的抽象的文字,在聆听、比较异域音调之后变得具体而真切。因此,除了深入探究自身特点之外,接触各 具特色的同类事物更能唤起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加深我们对自 身独特性的认识。

认识音乐如此,认识其他艺术门类,乃至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如果我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仅仅将目光锁定于所要认知的事物本身,感触和认知终究是 有限且浅层的,我们会受自身见识、感受所局限,为传统的观念、固化的标 签所左右;而广泛地接触各具特色的同类事物,将认知对象放到一个更为纷繁复杂的背景中,对事物间的差异性进行感受和比较,才能获得对事物最为 鲜活、直观的感受和认知,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认知对象。

而当我们通过比较对事物的独特性有了深刻感知之后,我们方能获得动力和方向,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它。认知不是目的,将认知的结果转化为 实践,从而进一步寻找、发展事物的独特性才是最终的目的。任何不具特性 的趋同注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想要在文化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今世界中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仅仅对所谓的独特性沾沾自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 要以谦虚、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存在的差异,在不断地挖掘、融合的过程中重 塑出无以替代的独特的中国文化。

重塑中国味的文化如此,塑造一个独特的自我也是如此。在比较中寻求自身的特点,在接纳、重塑的过程中成就“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上一篇: 美的瞬间

下一篇: 那个美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