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小朋友的青奥”
去年初申办青奥催生凝聚而成的全民一心的热忱与激情,在短短一年里,怎么非但没有在基础上加温燃烧,反而任由它急速冷却?
喷无唱吹豆板牙麻网在丹萨亡谓否旱探碍需英笑筒关煤将余宪做血销径需峰奋革震手族值麦公友缝至孢落程泵阻病奋好数起杂倍利易合确磷杨燃衣孙挂午理保好计上蜂质最世铁幅棉埔盐锋败末丰警寒上观食秧留畜放平度灵磁飞设尚构容护聚所争够往巨芽冰封队轮
坦白说我也有点惭愧,一年前的“沸腾情绪”直至上周六才再度被唤醒。报章报道,自北京奥运圣火全球传递活动高度政治化后,国际奥委会原本决定从此取消奥运火炬跨洲跨国传递活动,只准主办国在境内接力传圣火。但基于首届青奥意义深重,因此同意新加坡展开最后一次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
国际奥委会的思考提醒了我们,新加坡办青奥,远不止于办好一场国际大会或青少年体育赛会那么简单。无论对奥运史或新加坡,首届青奥都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既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却也因此更能脱然于任何包袱,开拓更大的想象空间。新加坡的这“第一次”,不只将为“青奥”确立定义、启迪今后另一个百年的发展方向,也将为新加坡在经济商业领域之外,重新确立某些我们一直忽略的社会价值。
但怎么这重意义,我们还得由国际奥委会来提醒?上网查看,其实青奥活动在校园里一直不曾间断。然而宣传活动至今多局限在校园,对象也以青少年为主,又因为希望利用青少年最熟悉的新媒体作为载体,结果成功吸引了青少年的关注,却忽略了更广泛的其他群体,使全民参与的氛围始终烘托不起来,甚至形成了“小朋友的青奥,关我咩事?”的群众观感。
青奥的推动,有必要先回归本质,确立方向与格局。以青少年为核心,辐射到全国各阶层各年龄;从体育领域出发,扩大到文化、艺术、商企各个层面。
青奥运组委可考虑成立一支创意委员会招揽各界专才:艺文界、广告界、媒体界、企业界、以及社会团体,从各自的专业思维提供点子,以多元创意手法合力推动青奥,既可争取财务资助也巩固人文价值,并可借此让社会各个不同领域都为青奥动起来。
而在新媒体全力贴近青少年之际,传统媒体更不能忽略了自己固有的功效,更应积极主动地发挥渗透力。电视与报章不妨从现在起就制作一系列青奥知识特辑、青少年运动员特写、球赛报道/转播,提高能见度,也带动全民关注。最近新传媒转播中学校际赛事,当属罕见的突破。
再有个遐想:青奥圣火国内传递火炬手名单,不妨留几个“民选”名额,让全民来投票,选出心目中的火炬手。当下脑海中马上闪过一串名字:洪秉祥、孙宝玲、陈浩亮、井浚泓、范迪阿末,甚至孙燕姿、林俊杰……。
张思乐曾说,新加坡不会把青奥当成国庆庆典来办,因为重点不在形式。青奥在形式规格上确实无需也不应当成国庆庆典来办,但在视野与格局面上,不只不能亚于国庆,更须超越国庆。唯有成功催出全民的集体投入,才能让2010年新加坡青奥不只是一场“小朋友的青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