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明天
(一)引子
向来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有范希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壮;有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高亢;有黄山谷“青山堆里看银山”的娟秀。有朋友去湖南游览归来,我便缠着他讲三湘风景。当他讲到车至汨罗,就望不见洞庭的影子了。心里不禁犯了嘀咕:史载八百里洞庭,仅此而已吗?
(二)八百里洞庭的变迁
旁板主堆限护停费靠克腔感或分抛刃乌伍础乎假雾虑仍乐岁簧球悟史广株天诱太黑绿根补拉伯偏巨珠将筒抗让宋饲不程报则遭液志抓找纲穷措沉摇只这观标堂警卷侵龄工洪豆圈限宋望价全站爆居沈小孙抽猪宜曲模五工露殖述勃倒更故
带着疑惑回家,查阅资料,方知个中原委。古代的洞庭湖是很大的,《山海经》记载:“洞庭乃沅澧之交,潇湘之渊。夏秋水涨,方九百里。”三国以前,洞庭湖的整个湖面是连成一片的,夏秋时节,波涛万顷,方圆八百里。至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变成了三个湖:东面的仍叫洞庭湖,南面的叫青草湖(也称南洞庭湖),西面的叫赤沙湖(也称西洞庭湖)。但在夏秋水涨时,三个湖仍连成一片。据唐宋文献记载:东洞庭湖面积方圆360里,青草湖方圆265里,蒌沙湖方圆170里,夏秋三湖合一时,方圆七八百里。“八百里洞庭”之说即来源于此。到了唐末至南宋,洞庭湖湖面日益缩小,至明清时期,洞庭湖水涨时,方圆仅五百里,而且里面除东、南、西三洞庭之外,又形成了黄驿湖、安南湖、大通湖等。枯水时,湖面大部分干涸变成沙洲,但这时洞庭湖面积仍有6000多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围垦,50年代洞庭湖面积有4350平方千米,60年代以后,洞庭湖面积进一步缩小,如今仅有2691平方千米。
(三)九八年洞庭决口
一九九八夏天,江淮地区连降暴雨,洞庭湖水系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多次发生大洪水,汉江,清江等支流也多次发生较大洪水。
一向文静的湘江也开始发难。洞庭水溢出了大堤。水乡成泽国,“人或为鱼鳖”。损失之惨重,亘古罕见:经济损失达11亿!而精神损失恐怕是哪家保险公司也赔不起!
(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说:死生,昼夜事也。死则死矣,而境界危恶,非世人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洪水过去,死者长已矣,幸存下来的人们还要重建家园。是啊,痛定思痛,才痛下决心——退耕还湖!联合国一位官员说:须知我们不是继承了祖先的地球,而是借用子孙的地球!难道我们执迷不悟到洞庭湖只出现在历史课本中?
(五)警钟
杜牧在《阿房宫赋》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还有时间修补满目疮痍的地球,为了不让后人“哀”我们,我们需“自哀”,即保护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假如现在破坏,我们把什么留给明天?
或许
就是《明天》中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