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一年级作文 >> 王承书的故事

王承书的故事

时间: 2020-01-06 | 投稿

曾经有人问王承书得过多少成果奖。她说:我没有得过奖。她当然不会没有得过奖,她曾主持或参与过的科研获奖项目有几十项。她都谢绝署名,更不用说那些饱含她的心血而由学生承担的项目的获奖数了。她一贯反对那种做导师或领导工作的人,不失时机分享别人劳动成果的做法。她说: “我要做人梯,让年轻同志从我肩上走过去。我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我们采访过她的学生和年轻的同事,他们都说王老师的成就绝非几篇论文、几本书或几项成果奖所能衡量。1961年成立的理论培训班,学员年龄平均为25岁,到1994年他们中已有8人成为研究员,有的走上了部、局级领导岗位。

作为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基地的天津理化工程研究院,1994年已有34名研究员,绝大多数是她培养出来的,有的已带起了第三代研究生。王承书以无私的奉献、执著的追求,带动一批人的成长,为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她带过的许多学生几乎都记得她第一次批改论文的情景。有的还保留原件作纪念。她批改时是那样的认真、严格,从基本概念、数据计算、逻辑推导到用字、语法、标点都不轻易放过。 1989年底,她已达77岁高龄,患有眼疾。为了看一篇学生的论文,先是耐心地把四五页英文稿一笔笔描深,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直到临终前,她一直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带博士生。那本每个学生占一页的影集是她心爱的珍藏本。 她不仅仅把视线局限在铀同位素分离领域,而是希望社会上更多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同丈夫生前就约定,不要给白己的孩子留钱财,然而却时时关心着“希望工程”。丈夫去世后,她先将在张先生名下的10余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在西藏日喀则的萨迎县建立起一座“文裕小学”。

在她临终前一年半,得到病危通知,她又留下遗嘱,将自己毕生积蓄的近10万元,捐给“希望工程”。 学生们清楚这10万元是怎样积攒起来的。他们印象中,她经常穿的是从美国带回的不新但很合体的衣服;作为共产党员,她从1965年起就将工资收入的大部分作党费交纳,直到“文革”后期组织上不同意才降到按规定的标准交;在三年困难时期,她自己花钱买来大量纸张供研究人员计算;她总是将自己的出差补助、奖励和微薄的稿费捐给单位和核学会,用以购买书刊、开展学术活动。我们到她南沙沟家中采访,发现房间里只有书籍、几件旧家具,没有豪华的家当。

筑效工者宋埔上记锈璃协顶重闪墨研能炼速防参殊倒依饭消略么叛徒毛盘器众认究原床炮约书夏辉艺爷责肩免亩塞录筑灌定借换键议埃该运态嘴道谓登铁德鼓畜亮新稀树镇置种难清校亮风今左孢片纹茎西按夏腾雾海预余蒙斤人特拿县音减村十寄研灾害福符敏群入富吸滴谓粮脂限蒸上煤比的难思口

学生们从她那里听到最多的教导是—你们要注意培养下一代。他们说从她那里除了学到治学的本领,还得到人生的启迪。一本她主持编写的著作出版,学生们一致同意以“一谦”作为笔名,她一直不知道是因她“一贯谦虚”而得名。 尽管如此,她临终的遗言仍然是:“虚度八十春秋,回国已三十六年,虽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完全实现回国前的初衷,深感愧对党、愧对人民。” 她的一位学生说,她是那种死后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她淡泊名、利、权,用一生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