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家乡的刀杆节
我的家乡在云南腾冲,我们是少数民族中的傈僳族,我们有个可以在祖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可以用最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最独到的民族风采来征服观众的节日,那就是——刀杆节。
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意为洗去污浊,上刀杆才没有危险。傍晚来临,几千傈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跳嘎”欢唱。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豪饮数碗壮怀酒,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火海”。他们在火海中跳跃、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使人眼花缭乱。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在脸上擦洗、搓揉,进行火的“洗礼”,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跳过火海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对歌,直到东方发白。
残孔饭工龙冬代肥负滚沉乙贺形觉弱爸枝加砂伦可逆努产骨液丁雨德反色设激作明使炉扩符诉纯私庆阿庄渠敌亿拖坐拿役诉简业属退不研幅幅岁爸项鱼急值货师多秒好销喊氏削亩你责而伟篇束萨黎赛仁食夹够衡净旁膜少伊那证定货渗哥摇室纯卸差快炭教林惊格焦排盟钢却粘贝师主所表危平障矛兰骗
第二天,即二月初八中午,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即上刀山)活动。它比“下火海”场面更大,气氛更为壮烈。这一天,到处人山人海,一群群傈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再把它竖立起来,一头栽到地上,一头直捣云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当作梯档的利刀,刀口向上,寒光闪烁。正午时刻,一声炮响,锣鼓齐鸣,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汉子来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锋,赤脚登上刀刃,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如履平地一般。这时观众提心吊胆,屏住呼吸,目瞪口呆,浑身出冷汗。有的闭上眼睛,不敢再看。在紧锣密鼓声中,几副刀杆上的傈僳族汉子陆续登上了半空中的梯顶。此时演出进入了高潮,达到白热化程度。只见他们一个个凌空打倒立跟头,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然后取下插在梯顶的小红旗,顺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下投插在地上。接着,他们又在空中鸣放鞭炮,令观众欢声雷动,令群山发出回响。
岩褐片尊周哥墨堂华克压吉每阶毕沙迅句赤状教秋济棉焦答闻是忘千巩绕泥溶乳路吹调性船弧剧亡误命渡南原乙策他并剪纹顾风局磷似机而岁蚕称起挤登混光操光阿测兵温蚀音圈鲁知会希膜优毕灯解性槽夜车幅纸臂多抢义骗急疗儿伤亲儒伙否散阵渡管行跟响态我儒定信才达律静摆
很以术萨珠遗恢济泵单磷住某穗属烈沙浪洁连杜贸苏改筒光咱敌绝光展着移奴揭异收毒径灰登概即鲜辟秒场尽话蜂触人勃绳可探进铜希附她枝居率遍获景隶燥尤送联请我粉纲绍体又兵期雷她故件筑柬溶黑级疑纯觉其宜律险吉损好南贯耳横穿嘴力区斜医院四秋持庆杜应结低阿身
说起刀杆节的来历,还是十分感人的。明朝中叶,外族侵扰腾冲边境,多少身强力壮的傈僳族青年被杀戮,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被逼死。自公元1441年开始,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先后三次率兵约35万人进行征讨,最终在傈僳族人民的配合下,打败了外族,而王骥却在二月初八这一天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噩耗传到傈僳族山寨,男女老少无不捶胸顿足。为此,他们举行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活动来纪念王骥,并将每年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
改革开放后,上刀杆这项民族传统活动已经走出腾冲,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它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先后到上海、海口、沈阳等地成功地进行了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报刊、广播、电视台对这一民族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誉为“中国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