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实践活动
下学期开学不久,科学课的老师留给我们养蚕的作业,拉开了一场曲折、漫长、有趣的养蚕实践活动。
一、认识蚕种
回到家,我传达了老师的养蚕要求,全家人顿时动员起来,奶奶到菜市场向菜农打听,没有找到蚕种;爷爷到花鸟市场询问,也没有找到蚕种。全家人都焦急万分,也没有解决问题。
说来也巧,妈妈下班后带回了蚕种,我急不可耐地想看到盼望已久蚕种,但妈妈竟将一张破旧的老报纸递到我的手上,我对妈妈说:“有没有搞错,我要的是蚕种,不是破报纸!”“我给你的就是蚕种,你仔细瞧瞧!”妈妈斩钉截铁地回答。
我满腹狐疑地慢慢展开那张已经发黄的报纸,除了已经褪色的密密麻麻的文字,似乎什么也没有。我放下报纸,对妈妈说:“别逗了,赶快把蚕种拿出来吧”。妈妈看到我粗心大意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强调:“政远,你就不能再仔细看看?”我极不情愿地拿起报纸,仔细端详了一会,发现在字里行间布满了一个个小黑点,小黑点比黑芝麻还要小,我疑惑地问妈妈:“这小黑点就是蚕种”?妈妈说:“是的,是蚕种!”“就凭这么点小黑点就能孵出蚕来?”“是的!”妈妈肯定地的点点头。
面对着旧报纸,面对着刚刚认识的蚕种,我很茫然。鸡蛋有母鸡孵,可以变成小鸡,蚕种怎么孵才能变成蚕呢!奶奶看懂了我的意思,拿过蚕种,对我说:“你要上学,没时间照看,孵蚕的事就交给我吧!”
二、初识蚕宝宝
还是奶奶有办法,把蚕种放在阳台上,因为阳台的温度比室内高,利于蚕宝宝孵化。到了第三天,奶奶发现有一个小蚕出来了,刚放学回家,奶奶就告诉了好消息。我放下书包,直奔过去,旧报纸放在一张桌子上,有一粒蚕种破了一个洞,附近若隐若现的有一个像“逗号”尖尾巴的小黑点,仔细端详,小黑点居然在缓缓地蠕动。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我兴高采烈地叫起来:“蚕!是蚕!”
为了进一步识别蚕宝宝的庐山真面目,我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起来。初生的蚕宝宝比蚂蚁还小,身上披着黑黝黝的环状皮肤,皮肤上长满细细的毛,蚕头比身体略微粗大一些,时而左右摆动,时而昂首向上,仿佛在告诉我:“小主人,我是第一个出来的蚕宝宝,你难道不欢迎吗?”“我的肚子都饿坏了,还不快点给我弄点吃的!”
蚕宝宝给我带来极大的乐趣,蚕宝宝的突然降临也让我们措手不及,因为我们还没有为它们准备好食粮——桑叶。
三、第一次粮食危机
随着第一只蚕宝宝的的出生,接二连三的蚕宝宝撕开了卵壳,加入了嗷嗷待哺的行列。我请求大人们紧急解决蚕宝宝的粮食问题。在我的感染下,爷爷奶奶到森林公园寻找桑树,原来森林公园有好多好多桑树,因为桑树的观赏价值欠佳,被淘汰掉了,满园搜索,也没有发现桑树的踪迹。爸爸妈妈在他们上班的地方也没有找到桑叶。蚕宝宝的粮食危机搞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在去超市的路上,发现一家电子公司的铁栅栏,竟伸出了一条桑树枝,桑树枝是在砍伐过的树根上长出来的,虽然只有一人多高,嫩绿的桑叶居然生气勃勃地舒展在上面,微风吹过,翩翩起舞,它那兴高采烈地舞姿闯入了我的眼球,让我喜不自禁。我顾不得许多,急匆匆地把一片片桑叶拧下来,放进环保袋,风风火火地跑回家。
我想把蚕宝宝捉到桑叶上,但蚕宝宝太小,无从下手,我找来一个小纸盒,把蚕宝宝放进纸盒,然后把桑叶轻轻地放在离蚕宝宝最近的地方。也许蚕宝宝的基因天生对桑叶有特殊感知,它们快速移动到桑叶下面,把桑叶当成食物大厦,吸附在柔和、甜美、清香的桑叶上美滋滋得咀嚼起来,过来一会,桑叶上出现了细微的小孔;经过一个昼夜,桑叶被蚕宝宝精雕细琢,变成了网状,纸垫上撒满了一粒粒蚕屎,蚕宝宝好像长大了一点,皮肤的颜色也没有原来那么黑,身上的毛也消失了。我给它们添上了几片桑叶。
四、意外的“优胜劣汰”
养蚕的“总指挥”是我,如果没有奶奶给我当“义工”,养蚕是无法想象的。发现我随手添了桑叶,奶奶连忙把桑叶移开。她告诉我:“你把新鲜的桑叶覆盖在吃过的残叶上,还有那么多蚕屎在下面熏,会影响蚕宝宝的食欲。蚕宝宝个子那么小,桑叶压多了,会伤着它们”。随后,奶奶左手握住一个放大镜,用大拇指和食指拎起一片残叶,右手拿起一支的毛笔,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把蚕宝宝移到新桑叶上,有的蚕宝宝钻到蜷曲的桑叶里不肯出来,奶奶就慢慢地把桑叶舒展开,让它们一个不拉地归队。
小桑树上采的几片桑叶眼看就要用完了,有人说榨树叶也可以喂蚕,我就到森林公园精心挑选了一些柔嫩、新鲜的榨树叶,放到蚕宝宝面前,蚕宝宝连看都不看一眼,它们压根就不喜欢榨树叶。没有办法,只好又找小桑树,把桑叶连同刚冒出来的嫩芽全部弄回家。蚕宝宝见到桑叶,接二连三地攀上去,开始狼吞虎咽起来。粮食危机又一次解除
双休日,妈妈的同事带来了一大包桑叶,我和奶奶总算松了一口气。为了保鲜,奶奶把桑叶分成几小包,放到冰箱冷藏起来。一次,妈妈主动要求当“义工”,让奶奶休息一下。
妈妈当“义工”有创新。她抓起一把桑叶,朝蚕宝宝的边缘一放,让蚕宝宝都自然移到新叶区就餐,大概过了约半天的时间,她认为蚕宝宝应该都转移到了新区,就将垫在下面的纸,连同残叶、蚕屎一起卷起,扔进了垃圾桶。我放学回家,妈妈告诉我,今天给蚕宝宝整理了内务,请“总指挥”检查,我谢过妈妈,朝蚕宝宝的“卧室”巡视了一番,感觉有点不对劲,数了一下蚕宝宝,“一个连”的兵力只剩下“一个排”了。妈妈讲了创新服务的过程,我恍然大悟,是粗心大意的“义工”帮倒忙,误杀了蚕宝宝。
在残叶中藏有满足现状,不离不弃的蚕宝宝;有正在嬉戏玩耍、捉迷藏、躲猫猫的蚕宝宝,有处于不吃不动的“休眠期”,经历脱皮痛苦的蚕宝宝;当然,也有身体虚弱、没精打采、无法移动的蚕宝宝。这场“意外淘汰”有点误伤无辜,但已成既成事实,无法挽回。
“总指挥”授权老“义工”单独打理蚕宝宝。
五、一对蚕宝宝的拼死搏杀
蚕宝宝在奶奶的精心呵护下,吃得饱,过得安稳、一个个长得又白又胖,逗人喜爱。
它们吃桑叶,不再是小时候打孔就餐,而是像绅士一样,扬起头,将嘴巴对着桑叶的边缘切。一会勾勒出一个小圆弧,一会划出一个大半圆,如果聚精会神地关注它们,仿佛能听到“涮!涮!涮!”的声音。
蚕宝宝圆滚滚、胖乎乎,憨态十足。
这里的一切,安宁、祥和、生气勃勃,如同世外桃源。
谁会想到,一场触目惊心的殊死搏斗发生在眼前!
蚕有雌雄之分,雌的叫母蚕,雄的叫虎蚕。如果没有特别的刺激,虎蚕一般会相安无事。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两只虎蚕自相残杀起来:它们头对头、肚皮对肚皮、手掐着对方的手(也可以叫脚或爪子),互不相让。更离奇的是,为了维持搏斗的力度,它们互相吐丝缠挠对方,双方被牢牢地纠缠在一起,不能动弹。估计它们打斗了很长时间,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最后筋疲力尽,奄奄一息。我拿剪刀轻轻地剪开蚕丝,让它们分开,但它们的手死死地抓在一起,等掰开这对冤家,它们就断气了。
我曾经在博客中写过小蝌蚪吃小蝌蚪,小金鱼吃小金鱼的故事,这次是蚕宝宝斗殴,情景惨烈,不可思议!
六、蚕宝宝“上山”
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把蚕宝宝结茧说成是“上山”。奶奶告诉我,以前养蚕的人家,在蚕宝宝要结茧时,用挑选好的小麦秸秆,将其一头用细绳扎紧,再把它们均匀地散开,像一座小山,蚕宝宝就可以在“山上”结茧,所以,就把蚕宝宝结茧叫“上山”。
按照通常的说法,蚕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了一岁,脱四次皮,就成为要上山的五龄成蚕了。
我养的这批蚕宝宝,出生的日子基本相同,但上山的先后相差半个多月。第一个上山的蚕宝宝,在同伴们狼吞虎咽的时候,它缓缓地爬到了纸盒的一角,将下半身固定在纸盒的一方立面,将上半身在纸盒的夹角面探询。身子时而伸展,时而收缩,在空中划过一道道曲线。蚕宝宝探头探脑,实际上是在考量它结茧的理想位置。这样比比划划了好一阵子,终于下定决心,要作茧自缚了。它首先把头向上拼命伸展,把一根银丝粘上纸盒的上端,接着,把头伸向纸盒另一立面的上端,拉出一根大跨度的银索天线,紧接着,它在上下左右不断拉丝,像挂起了一架透明蚊帐。而蚕宝宝就正好在蚊帐的中央,真是巧夺天工。一天过去了,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蚕宝宝忙碌的身影;二天过去了,一个洁白如玉的椭圆形蚕茧稳稳当当地挂在纸盒的一角,宣告蚕宝宝新的生命周期开始了。
过了五、六天,有一批蚕宝宝开始停止了进食,寻找上山的风水宝地。有的甚至想在桑叶上吐丝结茧。奶奶看到局面有点混乱,就找了一个干净纸盒,把想上山的蚕宝宝请来,我又把学习卡片的剩余骨架,截成各种各样的不规则形状,放到纸盒中,搭建成不同几何形状的结构,满足蚕宝宝的个性要求。
有了上山的条件,蚕宝宝各取所需,寻找理想的结构,构筑自己的美丽银房子。有两个蚕宝宝,把房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有一个蚕宝宝,钻到别人的帐篷里,被赶了出来;还有一个蚕宝宝,这里拉几根丝,那里扯几根线,就是没安下心来,游荡了3天,才静下来筑了一个蹩脚的银巢。
还有几只蚕,只顾吃桑叶,就是不上山,它们长得腰圆体壮,又白又嫩,浑身透明,我给它们量了量,有7 厘米长。待它们上山时,别的蚕宝宝已经在蚕茧里呆了二个多星期了。有人介绍,蚕宝宝从孵出、上山、到产仔,一个月左右,我养的蚕,以最长的时间计算,大约有二个月的时间,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七、蚕蛹究竟什么样
面对一个个银光闪闪的蚕茧,我非常想知道躺在里面的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了。好奇心鼓动我拿起剪刀,将蚕茧的一端剪开一个小口,一个像花生米大小的蚕蛹滚了出来。
县丁医备纷新端逐出副孟合诉您判防野找割皮退普塑挤金闪午捕唱燥迟之烟部予数凸订守应套筑再染鼠助有技存健升津住惊秧左安励肥少送环自殖写死仅洗学里略乐更壳秦
蚕蛹满身金黄,光溜溜的身子,隐隐露出一些复杂的图案,大概是将要生成蚕蛾器官的基本轮廓。蚕宝宝由长长的身躯蜕变成瘦小的蚕蛹,除了吐丝作茧消耗了部分能量,它们把大部分精髓都凝聚在一起,准备蜕变成蚕蛾后,传宗接代。所以,有人把蚕蛹当成高级营养食物,但我绝不敢尝试。
八、富有献身精神的蚕蛾
大约在结茧后的10天左右,就有蚕蛾破茧而出,它们只有一对短小的翅膀,即使翅膀不断地扑腾,也只能移动位置,飞不起来。蚕蛾扑腾的目的,不是想离开,而是在寻找配偶。蚕蛾交配后,雄性蚕蛾自认为功成名就,悄悄地圆寂。雌性蚕蛾则抓紧时间产卵。
刚开始没有准备,蚕蛾把蚕籽产在蚕茧上,后来在墙上挂上一张纸,把蚕蛾移到纸上,嘿,真不错,蚕蛾产籽快多了,一粒一粒地铺起来。刚出来的蚕籽颜色淡淡的,或许发生了氧化反应,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变成了深灰色。
生产完的雌蛾也悄悄地圆寂了。
从蚕种孵化,咬开坚硬的保护壳,成为小小的蚁蚕,就算闯过了求生的第一关;再经过四次痛苦的脱皮,就完成了成虫的生存关;吐丝自缚,蜕变成蛹,闭关修行,成就了重要的转换关;化身蚕蛾,产籽圆寂,完成了蚕宝宝的一个美丽轮回。
九、后记
筹划写《养蚕记》好久了,看到好多朋友都以日记形式再现过养蚕经历,我想跳出一种模式来写自己养蚕的经历,这种尝试,到今天才完稿。感谢我的同学张舜,是他的养蚕日记给了我激励,加快了我的写作步伐。初次写这样的短篇,欢迎老师、同学和朋友们指正!
我养的蚕可能是“洋蚕”,生长周期差异比较大。本来产下的蚕种冷藏在冰箱里,但家里的冰箱坏了,等换了新冰箱,蚕种已经失去生命力了。这是一个遗憾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