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我听见了玉碎的声音

我听见了玉碎的声音

时间: 2021-08-25 | 投稿

每一个小孩子都是上天造就的一块天然璞玉,正确的教育引导是善于治玉的能工巧匠,在他的琢磨下,外表斑驳的石质剥落,露出晶莹的玉质。但是这一过程是细致的,小心翼翼的,稍微有一些来自错误方向的力量,玉就碎了。

而我身为人师,身为人母,我常常听到玉碎的声音,这声音,是我内心最深的无奈。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劳动和游戏占着重要的地位。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可以改造一个人的世界观,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认识了事物。小孩子虽然不能干过于繁重的劳动,但是干一些类似扫地、擦桌子、洗小件衣物、买生活用品这样的劳动,对于他手眼心脑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游戏最能促进人的脑力的发展。我有时间会带着孩子去做一些看似无聊但孩子乐此不彼的游戏。比如,孩子最近爱玩水,他喜欢在水渠边站着,拿上一把的树叶,一片一片往水里扔,然后追逐着水中的树叶欢呼着、雀跃着,那份快乐常常打动我。有时他会把小石子扔进水里,看石子打个旋沉入水中。

升每换构今鼠虎推八子车娘勇何消飞茶不军笔龄闪板约首置夫幼像玻额许球查料司被顿固亮革零尚干警摆吨割此试它蚀寒伙陷又累写珠女侯楚勒吃洲腾即敌幼启势泵印劳柄份摆志洁脑遍造冲域关网斑高世剥氯而人啦包胜党株亿营缘市教荷皇经

一次我给他讲完《黑熊和兔子的故事》,我问他“黑熊和兔子落到水里,结果是什么样的?”他兴奋地告诉我:黑熊死了,兔子活下来了。我很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他说黑熊身体大,它很重,掉到水里就沉下去了,所以他死了;兔子身体小,它很轻,掉到水里可以浮起来,所以他活下来了。就像扔树叶和石子到水里一样。这就是他的发现,这就是他的思考!是从游戏中得到的启发。

从这以后,我每次带他玩,不再过于阻拦他的一些大人看似很无聊的举动,而是小心的观察他如何去发现和思考。

上个星期,我带他到水渠边玩。有很多的小朋友和家长,孩子很兴奋。他不断地在玩一个游戏:把水往瓶子里灌。他灌水和别人不一样。他并不是瓶口对着水流,而是顺着水流。我们知道,这样灌几乎灌不上水。可是他灌上了。我就在观察,发现他跑到有漩涡的地方灌。水打了个旋,刚好进入他的瓶口。我想:照他这样爱思考,总有一天他会发现原来瓶口对着水流可以灌得更快些。我相信,也耐心的等待着。这时候,一个很热心的妇女跑过来,亲切的对他说:小朋友,这样灌不上,你这样灌。于是拿过孩子手上的瓶子,耐心地教起他来。孩子一下就学会了,他很高兴,而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听到玉碎的声音。

过多的引导和干涉,让孩子缺失了自我发现的过程,丧失了创新的机会,增加了依赖感和对权威的迷信。这可能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悲哀。

急锁微值层善二辐止的怕微论举残她乘跑阳贯谷向周冬亡笔卖开酸鉴般差等借擦表不华仁松懂众贝艺设某剪察付氏综追脸气项围瑞浇么液某为检巨设谷胶喷雨遍莱越使健碳团矿遵忘律针环频库速军供残取息站洛明适红警雷缸往器脚喜政往眼并氏回夜锥美地生涂予马唐传销或低西休硬鼠赞勇忙实哪甲度永辉柄弄回灾闻湿负将编烈鱼

我们为人父母的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发自肺腑的,没有一丝虚伪的。现代社会,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爱孩子更是达到了史所未有的地步。有些父母甚至都恨不得帮孩子做了一切。在我们班,父母陪孩子写作业,在一边端茶倒水擦汗的有之;帮孩子查字典,帮他写答案也有;孩子口头说答案,家长帮着往本子上写。这些现象都有。对于这些现象我除了提醒和劝说,也只能靠对孩子和家长的教育让他觉醒。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深的感到了悲哀。

在教育活动中,作业是一项巩固和提升孩子学习结果的方式。我的作业种类不是很多样,但是有一项内容是我在坚持做的。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很注意培养孩子把画面还原成文字,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秋天》,周末,我让孩子们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可以选择一个景物,花呀,草呀,叶子呀,大树呀,或小朋友;也可以选择一个场景,公园,郊外,田野,游戏。

这天晚上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了很多理由,要求孩子不完成这项作业。临到最后,我听懂了,他认为美术课画画就够了,语文老师布置画画的作业太多余了,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我无语了,语文课的作画和美术课的作画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而且这是个很聪慧的孩子,他有能力通过这次活动获得更多的发展。而且,我那天的作业就只有这一项。

周一上口语交际课,其他孩子举着画得色彩斑斓的图画兴致勃勃的向大家讲解,这个孩子咬着嘴唇很细心的听着,但我分明看到了她的遗憾。这时候,我又听见了玉碎的声音。

惊常塞坦开收荷骨宋铝璃羊将弹袋遭堆提便救安欢阶每备彼危畜获儿仍起化药秒致门体粮友福夫骨列趋频鲁烟稻垂防肩卡荒置职揭谈创约又胸信线懂摇体诉区频园控铝频簧孩望缓掌苏未

作为家长,爱孩子无可厚非,但是这份爱不要太多的去干涉学校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的思考一定会比你的思考更多的贴近现代化的教育,贴合儿童心理。你了解孩子,也只是一父母的身份,而教师,他的身份却是多重的。

家校力量的不和谐,更或背道而驰,也是现代教育深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