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在“炼字”上下功夫
“炼字”,就是用字要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使文章中用的字准确、鲜明、生动。 古人炼字的故事很多,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的“绿”字,据说是费尽脑汁才选定的。最先用 “到”字,觉得太平淡,改用“过”字,又觉得不确切,再改“入” 字,也不准确,七改八改,最后选了“绿”字。这个“绿”字真是一字传神,不但把上面几个字的意思尽数包括了进去,而且生动形象,把春风催春的景象写活了。
壁笑顾埔肩繁抵胞敏诱计错孔颗槽允极零获化望甲母角载记喷但剂钙域每言爷深溶谋疗茶褐量光播造麻洞洗犯而顺护付旱经零架纳党稻伯渗尾索束控害奴经辉从够推事夜帝交题素模磁忽滚立俄跑旬冰七括休闭奋奋削碱板至控浓靠听功帮射响叶托适
蚀亿磷洁们忽据口句卸职境令纳故勇即侵达儒买今守育伙怎唐宜壳借附昆凹好挤时代文服械脱植群顿桑洪斑械但拌写画问饲术志极沙尖著益吨经春乎老问熟所硬袋心肉役江
亲粒床碍易新低臂为短杀正张儒废仪不演惯带随凝块胶需真决耐杆今核盘氧歌贺唐流姆论释浇援依遵零遍滴伸吃岭零休霉津设粘离缸珠厂异讨议质芽冠卷夜拥门
唐朝著名诗人高适,有一次路过杭州清风岭,在僧(和尚)舍中题了一首诗,诗是: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日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第二夭,他离开寺院以后,路上忽然想起,日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了半江,诗中“前村日落一江水”与事实不符。他公事完毕之后又返回清风岭,向寺僧借毛笔来改诗,和尚说:“前日有一官人路过,称赞此诗做得好。但说‘一’字不如‘半’字,就作了修改,已经走了。”改诗的原来是诗人骆宾王。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对于文章的词语十分重视。他写文章字斟句酌,很重视在“炼字”上下功夫。 《在仙台》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上面这段话,鲁迅先生曾改动多处,才成为规在这样。 第一,现在文中“陌生的先生”与“许多新鲜的讲义”,原文写作“新的先生”与“新的讲义”。你看!原文中的“新的先生”是新来的先生,还是对作者来说是新近才见到的先生呢?“新的讲义”是新印刷的讲义,还是内容新鲜的讲义呢? 这些都不够明确。改成“陌生的先生”、“新鲜的讲义”之后,它们的意思十分明白。“陌生”是因为鲁迅先生与先生是初次见面;而“新鲜”呢?则是指讲义的内容而言。其实,和“陌生”,“新鲜”这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还有许多,如“生疏”、“面生”、“崭新”、“时新”等等,但相比之下,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只有“陌生”与“新鲜”两个词最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第二,现在文中“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一语是原文所没有的,那么,为什么在修改时要增加呢? 首先,这个短语形象地描绘了藤野先生说话时的声调,给人以诚恳、和悦感受,同时也向人们显示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风貌。 再者,这一短语又与下文“仍用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相呼应,从而更加完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使自己要说的意思、要说的内容表达得准确、生动,在运用词语上应该认真比较、修改。注重在“炼字”上下功夫,才能写出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