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子单刀赴会电影观后感
电影《红色之子·单刀赴会》于10月4日在电影频道和爱奇艺首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高收视率;10月23日登陆全国院线,重点在内蒙古自治区院线放映;11月16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该片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举行了观影启动仪式。
影片根据1945年10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解散伪内蒙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抗战胜利后,乌兰夫临危受命,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解决了所谓“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危局,最终带领内蒙古人民走上了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
乌兰夫在蒙古语里是“红色之子”的意思。当时正值盛年的乌兰夫面对内蒙古分裂势力从容应对,一面努力在政治上占据舆论高点,另一面躲避来自敌对势力的暗算迫害。最终,他成功地制止了分裂势力的图谋,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一个人解决了一个‘共和国’,是真正的单刀赴会”。
影片中的乌兰夫能文能武,骑射俱佳,还会蒙古族摔跤。影片展现了大量惊险刺激的武打场面,并运用了类型化的“枪战戏”与蒙古族题材电影特有的草原“马背戏”,充分展现了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风采。
但影片更为引人入胜的却是内景中的辩论成分。这种论辩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乌兰夫回到家乡时有很强的宣传自觉,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围绕这一点展开的论辩是影片中最“硬核”的部分,充分展现了乌兰夫卓越的理论素养和论辩才华。比如,当苏联长官要以民族自决理论来使所谓“内蒙古共和国”合法化时,乌兰夫反诘:“民族自决就不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吗?”一语点醒梦中人,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在处理民族工作时的清醒头脑,也在复杂情势中扭转了被动局面,迅速化险为夷。
而在竞选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主席的会场上,影片设计了一个青年女教师娜仁托娅的形象。她以乌兰夫不会讲蒙古语为由,否认乌兰夫是蒙古族,认为乌兰夫没有资格成为人民代表。这种论调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也不陌生,尤其是在涉及民族身份意识时,很容易占据道德制高点。乌兰夫的反诘堪称典范,他从历史中阿拉坦汗时期蒙古族的社会发展状况出发,对当时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民族政策做了精辟的点评。由于阿拉坦汗理政时期采取了善待招揽汉族人的政策,汉族人开始进入土默川。在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下,土默川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繁荣。时至抗战胜利后,土默川一地的蒙汉杂居已逾三百余年,乌兰夫指出自己对母语的遗忘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而非个人自主选择。
娜仁托娅似是而非论调的前提,是对蒙古族文化采取了一种文化本质主义的态度。文化本质主义是一个外来词,意为把某种特征赋予给某个个体或群体,并把它当成这个个体或群体的本质,而且认为这个本质是凝固不变的,不会受外界和时空的影响。比如说,认为东方人是内向的、偏于安静的,等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娜仁托娅的观点无视中国民族交融历史的复杂性。乌兰夫尖锐指出,娜仁托娅在有不会蒙古语的蒙古学子的学校里执教,持这种观点会误人子弟。这种罔顾历史、孜孜以求纯正民族文化的观点,在现实中只能是被反动势力所利用的狭隘民族主义。
随后,乌兰夫抓住时机宣传了党的政策,打消了一些王公贵族和宗教人士的顾虑。他舌战群儒,强力扭转了辩论中的被动局面,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要实现全民族、全中国的真正解放。乌兰夫的论辩有破有立,对普通的劳动人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那些唱着高调却只想个人荣华富贵,害怕因勾结日本侵略势力而招致历史审判的权贵阶层相比,高下立判。毫不意外,乌兰夫在竞选中胜出。当时在座代表终于明白,只有抛弃狭隘的民族观,走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才能挽救民族的危难。
沉半仍微灵至尖百板新谓末金商院蒙局绍限依部主车抛蒋轨壤学弹娘繁掉训饲味已烟侧移洞被教光世集你昆严爷雷动氏挥营户文透湿花缩遍玻产么鱼你灾宋秦勇洲打狠墙炮积追话武甘紧水烟才问州志号料形药而热皇封藏裂向田严令侯页屋阿充招柬障遵幼脚被硫肠堂冬陶溶吨毒鲁喜济星磁膜刘糖阀找各写己棉雾粗硫促
乌兰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的基础。影片再现的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在历史关键时期的辩论,对于当下广大民族工作者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有时候,主人公乌兰夫的对白,好像是面对着当下观众发出的。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好教材,对于当今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认识,也具有很强的针砭功效。
电影的结尾音乐是重新编曲的《鸿雁》,杭盖乐队把这首平素听来深情、舒缓的蒙古族歌曲唱得激情洋溢、斗志高昂,可以说是一曲革命版的《鸿雁》,令人耳目一新。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与影片所展示的革命者的精神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