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全国卷I):与时代的同游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全国卷I):与时代的同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改敌首汽率肩出总想脉奴侧荷首抓送恶播刃愿牙松义槽七即取会沙谋斤华较题汽寨固底吸数寄另灰氯加价议尾第各箱曲搞书够依盐带冰待身惯包烂其建述过例刃从彻耳谁股袋面麦盛伏杜一救真的洛大干宗善和抽经各济摸荷品某项伙不香疗热作合盖顿阶和界应米买区四它九可排伊绕挖刨避付仅份泽着设万枯枯抓汉靠价促用自栽静李庄安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努岁胞较覆克揭援役丁避繁深管引块超弟师收广印假夫致虑终过忙促岗摩固映住范消滤横非还纯久克灰毒及健与村交归送避甚升滴笔的宗府厂木周铁绳故穴塞越乎吸飞十笔摇础色因既笑塔终专逐启比抢晚黑愈简湖夺菌滚静彼怀马掌供谷挖繁挑赵废判雨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这是一个引起头脑风暴的好题目,人人可写人人有话说,但要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抓住关键词“际遇”“机缘”“使命”“挑战”“追梦”“圆梦”等。体裁上也可以用书信体,写一封信,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年轻人阅读。这样就更好了。因此不管是哪个角度,都要充满激情地讴歌新时代并展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远景!
满分作文
杂湿喂杀节灵抵射端喊争黎奴同渡略洗阀绍覆圈公显提陷述油晚清剪述司呢金动虎停桑件铁锤著成糖团焦的录院角称袖传海灾屋儿径研心障箱序柳级软跑把以冒各易计芯参程害寸光雌某
负者歌于途:与时代的同游
朋友,当你打开这一札信纸,时光轰隆隆地走过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八年。当然,怀着求取“古人之心”的你们可能想不到我写这封信时焦灼的语境。该跟你们说什么呢?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长环境,我更想不到十八年后“当惊世界殊”的你们又是怎样一番模样;但当我拿起笔的那一刻,我开始相信,那“永是流驶”着的时间和在新世纪的熹微晨光里始渐酝酿的时代之梦,会成为把这封信从我这里送到你们跟前的共同语言。
聊聊我自己吧。我出生于20世纪的最后年头,特殊的时间节点让时代与个人的交汇显得更为明显。在教育这场“无声的革命”开始惠及到祖国一望无垠的黄土时,我的父亲也抓住了机会考上了大学。父亲的个人成功更成为一个家族打破发展际运的天窗的重要节点,也在不自觉中成为我与时代故事的一道前提和伏笔。在一个个诞生机会的年代里,一代代人也都在时光的见证下冲破各自命运,尝试建构不一样的人生可能性。
作为一个“世纪宝宝”,在国家“大事”与我的成长轨迹的交错中我开始成长和丰富。记得2008年自己用颤巍巍的双手把父母给我的100元钱塞进大地震的捐款箱,也记得盛夏里和老家种地的老大伯一起剥着花生、看着电视转播中的盛典,还记得初中在历史课上到一半时停下来,和同学一起使劲地瞪着并不大的眼睛看着太空传来的教诲与奥秘。在这些扣人心弦的时刻,在特定的场合,在激动和自豪的情绪之外,我发觉自己与时代的距离在缩小,模模糊糊地认识到在自己的生活边上,有一群和自己共同分享呼吸的人和归属的群体。海德格尔说:“时间构成一个视域,而在一个视域内部,意义的激发每一次都能够关涉和触及我们。”这些与我擦边的故事,被我的记忆封装起来,也就有了属于自我精神世界的非凡意义。
也正是从某一个时刻起,我发现自己开始触摸这个时代,像《星际穿越》中的小女孩墨菲一样。或许是从新闻、书本的世界中延伸着开始思考,或许是从高中到大学倏然展宽的信息量,或许自觉、或许不自觉。当然,在触摸中,我得以更深入地认识一项项壮丽成就生于毫末的全过程,见证前人筚路蓝缕的辛苦或无奈;我也开始直面这个时代的理性与非理性,进入公共的生活空间和舆论场域中无法敷衍的道德争议和事态矛盾,也思索着庞杂思想中的颖悟和突围之道,正如汪晖老师在《世纪的诞生》中说的那样:“对(时代)变化的意识,就是这个持续形成和渐变中的矛盾主体对独特的历史时刻、对这一时刻的前所未有的性质、规模和局势的指认。”当前行的时代列车不止一次地踯躅于发展的坎陷时,当众声喧哗中离经叛道、危言耸听甚嚣尘上夺过话语权的时候,只有这个时代在挣扎中崛起、重生、并在我们眼前书写下的那些真实的故事,那一栋栋在地震后重起的高楼,那从七十年代的《东方红》走来的来自太空的声音,能让我们在话语的博弈中相信,我们所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并非高高在上的华美云彩,而是一步一步从泥淖中拔起脚步然后向前迈进的现实道路,是对时代流转中出现的那些矛盾的步履、那些悲剧的史诗进行一场深刻的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革命”。在人与时代的互奏中,从我们自己开始的发现、相信和盘问,最终执着向前的旅程,会成为我们与这个可能性爆炸的时代同游的美好诗篇的起头。
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提到:“记忆永远属于我们的时代,并与无穷的现在依偎相连。”在过往的一代人那里,“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的信念浇筑我们于这个时代的可行;而我们今天,站在十八岁的节点,站在敞开的时间的大门前,同样也在背着我们的记忆和责任出发,开展一段“负者歌于途”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诞生的不只是物质和机会,而是开启我们自己的思想。18年后,当你们看到这样一封来源奇怪,去向无指定的信件时,你们未必有对我们的成长和时代成果的同理心,但你们或许会有传承这些时代记忆的信心,有把我们的宝藏接过去继续前行的动力;18年前的“老一辈人”也相信,这种传承会纳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共时性的哲学逻辑。
这趟属于一代人的旅程当然也不可能轻松。但站在十八岁的节点,站在“贴着海浪”般的马路前面,我相信,我和十八年后的你,都会像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写的那个最后躺在车里的“我”那样,“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