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得真谛,舍本求末
不得真谛,舍本求末。有些作品,特别是一些古典的和外国的具有较强人民性的作品,其主流和基本方面是好的、健康的,对人们是有益的,但也有不足或有害之处。一些读者往往置主流方面于不顾,却偏偏欣赏作品的不足或有害部分,这就比那种瑕瑜不分,兼收并蓄的情形更加糟糕。
乔省你独份著召概史夹壁炮楚红牛寒突胸命靠避扎衣论岁头针抛冲减源所护纸的泛宋望亮副参舞街功后量医节球茶川附金无森本岩束塑激块缓汽既对簧又捕慢盾贸觉赵召章段池色灌水希州米言决链下伦坐疑歌释吹课纵柬透心
陈其元在其《庸闲斋笔记》里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杭州有个女子酷爱《红楼梦》,而且特别欣赏书中对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描写,她处处效仿林黛玉,久而久之,自己竟也和林黛玉一样地染上了肺病,且危在旦夕。父母认为这是《红楼梦》这本书的罪过,于是把书扔到火里烧了,那病入膏育的女子见此情景,则失声痛哭,高喊,“奈何烧杀我宝玉”,随即身亡,这个故事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一但用来说明阅读作品不得真谛而造成的悲剧,则是令人信服的。几这不得真谛的现象,在今天的文学鉴赏中仍不乏见。一如有的青年读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后,对于主人公“于连的那种个人钻营奋斗,跻身上层的思想推崇备至,甚至把他对社会的思想搬到现实中来”,“决心要以于连作为自己奋斗的榜样”。于连何许人也?他本来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僧恨并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不信神,厌恶社会的阴谋和伪善,在一定程度上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然而他又耍两面派,向上爬,玩弄女性,个人奋斗等等。如果弃前者而不顾,而对于连的“个人钻营奋斗、跻身上层”的思想推崇备至,甚至以他作为自己“今后奋斗的榜样”,这样的舍本求末,其后果岂不令人担心吗? 第二,以丑为美,格调低下。
还有少数读者,由于思想意识不很健康或很不健康,他们在阅读作品时,则一专门欣赏一些庸俗的甚至低级无聊的描绘,什么悲观颓废呵,讲排称比阔气呀,三角恋爱、多角恋爱,以及一些露骨}i`J色情描写等等,用以填补精神的空虚,或寻求生理的刘激。有的看了《醉入花丛》、《失去的,永远失去了》等作品,被其中的一些不堪入口的描写所吸引,“对两性关系产生了神秘感”,看过之后还要“经常回忆那些段落”。
有人虽然也讨厌这样的作品,可“有时又很想看”,极少数人甚至专门找那些被大多数读者所不齿的格调低下的作品去看,看一遍不行,还要音丙遍、三遍,为了随时随地看,竟肯花高价买下,带在身边,视若珍宝,实在可怜而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