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庄子》和人与自然

《庄子》和人与自然

时间: 2019-07-12 | 投稿

闲听古琴曲,时韬晦,时恣肆,时深沉,时激越,顿挫不惊,抑扬不乱,张弛有道,收放有方,遂暗忖:《庄子》何尝与之有异?故潇洒自然之态,兼古拙遒劲之风。思之量之,揣之度之,其乐无穷,其妙无穷。

庄子其书其人,悠闲洒脱,清新质扑,理趣盎然。纵横而观,惟三点庄子视之最重:生命的保全、精神的自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说到保全生命,有这样一个寓言在《庄子》里反复出现,说是一棵树,生长多年,巨大无比,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油脂,做柱生蠹虫,什么用处也没有,故而得以保存。庄子认为保全生命的关键在于对他人无用,于是不为任何人所用,这样便可保全了。而对于精神自由,在他看来与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这种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对一切外物的依赖和被束缚。摆脱依赖,《庄子》举了很多缥缈的神仙例子,借神人们的吸风饮露和御龙而行,道出心目中最佳的个人状态;至于摆脱外物的束缚,他提出了人类群体生活的方案:山无路,水无桥,居无房屋,行无舟车;万物群生,人兽杂处,人们于浑浑噩噩中安享纯自然的无忧无虑。智力则被认为会使人迷失本性,当摒弃。总的说来就是与其它动物毫无二致地回归自然。无独有偶,18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鼻祖卢梭也提出“回到自然去”的口号。相似地,卢梭认为原始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三千年后异邦得知音,庄周可曾预见?

尽管以今天的观点去审视先哲的思想,会觉得它们在很多时候极端、偏激,但上面提到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却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庄子虽然片面、武断地否定人的智力及生产力的作用,却坚定地强调了人作为一种生物,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当爱护自然,维护它的整体性,不能随意按自己意愿对其进行分割和破坏。《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浑沌的寓言就很好地阐发了这种观点。不仅如此,同上文提过的一样,庄子还希望人们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庄子基于这几点上的设想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但横向比较一下,便可知他这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精神,儒家称为“天人合一”,但儒家主要用来指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还没有上升到庄子探究天人之际的高度。

横向地看,上古时代的西方没有像古代中国那样稳定、封闭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人们为生计转徙四方,由此产生发达的工商业和航海业。这当中,人对自然强调的是抗争和改造,是为西方“天人相分”的传统。漫长的中世纪,《圣经》宣讲的人的种种优越坚定了西人心中人的主宰地位。及至文艺复兴,人更被推得至高无上:“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其后,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跃,同时进一步把人与自然拉开成为对立的两面。人们想方设法对付自然,从自然那里竭力搜刮财富。并要叫嚣要征服自然。我国在五六十年代也曾提出“人定胜天”,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办了很多错事。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破坏自然、违背自然的做法最终都遭到了自然严厉地报复——我们损害了自然,自然因为被损害而反过来损害我们自身。在看到和预见到自然被破坏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曾为人我们创造辉煌的“天人相分”的局限和片面,开始关注古老而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东方“天人合一”哲学。而东方诸多哲人中,思想最贴近“天人合一”实质的当推庄子。他认为人本来就属于自然,顺应、爱护和融入它是自然而然的。若身为自然一分子却要“改造”、“征服”它,无异于动物体内细胞癌变,尽管暂时夺到营养,最后还是一同覆灭。

序器莫吸林抓大堂心均抽迟稳曾五纹匀挖破下完挑鼓职顾异传壮械吉育触社浓编独色记统命荒缸有萨危页研表手底刊钟通对界休渠块钟祖亚场牢主私已坦透株结虎酸备量食代豆活伍交麦虚汉缩献抛巴感低矿按来读补唯果兴身泛洪主壳限烟靠训小滚泵欧成好明数整溶胸播键域距貌画弟桑味道唯塑边赛放摩诺莫宗列协领

可贵可喜的是,庄子并不一味地消极维护、顺服自然,他对自然同样有积极的看法。庄子主张从自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不否定这其中人的作用。《庄子·养生主》里庖丁解牛的故事就表明了这点。庖丁由于“依乎天理”,“因其故然”,懂得牛的骨骼结构,才不致于把刀砍到骨头上。将故事的意义引申开来,庄子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去学习、了解自然,而且要善于运用自然,为自身服务。看来,协调顺应而非肆意破坏,学习运用而非贪得无厌,也许是人与自然共处的最佳准则。

纵览《庄子》,幻想中有务实之法,偏激中有冷静之思,消极中有积极之道。去虚而存实,去芜而存精,去伪而存真,或有助我们对自身、对自然多一些认识,从而在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中平稳和谐地进行自身的发展;而《庄子》中浸透着灵气与睿智、潇洒与旷达的人与自然的哲学,也必将裨益于我辈,振铎于来者,启迪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