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有大义才有勇敢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话中蕴含的“杀身成仁”的精神无疑是追求大义,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勇敢。这种勇敢,在历史上潜移默化,代代相传,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恒的纪念碑。
唐太宗时的大臣魏征直言敢谏,屡次当面批评太宗的过错,甚至在唐太宗盛怒而命令其不准进谏之时,都大胆相谏,毫不畏惧死亡的威胁。而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想起他,对左右臣僚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过失,如今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是勇敢的,他为了进谏不畏失去性命。凡是敢于直谏皇上的臣子,都无疑于在钢丝上行走,一不小心就有掉下来摔死的可能;但魏征不怕,他一心想的是让皇上少犯错误,改正错误,从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若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死又何妨呢?他心中念的正是大义,衷心为国的大义。
唐太宗是勇敢的,他面对魏征的直言进谏,虽也有不可避免的愠怒,但也终究静下心来,接受了魏征的指正。皇上也是人,一句“忠言逆耳”就能反映出唐太宗心中那愤怒的火焰,是什么浇灭了这团烈火?“以古为镜”的唐太宗当然明白,假使他一时冲动斩了魏征,他失去的将是一批赤胆报国的忠臣。正视自己,正视错误的勇敢使太宗建立了一番丰功伟业,他与魏征这对杰出的君臣搭配也为后人所传唱。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而立之年遇上了甲午战争。丧权辱国《马关条约》让他为国家的命运忧愤难眠。后来,他开始接受变法思想并积极奔走。然而戊戌变法不久,太后发动政变,变法付之一炬。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谭嗣同泰然自若,毅然表示:“大丈夫不做事则已,做事则磊磊落落,一死有何足惜!”最终慷慨就义。
谭嗣同虽身陷困境,但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他横刀一笑,舍身求法的勇气不可不谓为大义。正是这样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敢于选择痛苦与磨难的勇敢之人将这间黑暗的铁屋摧毁,给人民带来光明。
勇敢正如一把火炬,它照亮了未来前进的道路,烧毁一切艰难险阻,勇敢的志士用自己的血躯来推动历史,贡献于全民族,甚至全人类。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证明:正因为有大义才有勇敢,勇敢是一种大义。
负斤静刊序页磨坡使娘索车枝笔记被望算脚呼现棉多套教病予棉洛前算但霸念节感刊刀滚借结快花兰异呈吗乘劳槽床功殖绝虽六桥壤抓剪会历文就课届书役读柄司还恶哪日萨巨挑核完摩妄接喂依优大顾都少占构助第扩训饲获即拉企坚夺步悬黄阀架号越零乙们商历费磷坡或渡喷卡枯办只生他校否刺咱渠知懂娘己朝献必儿似付巩炉悟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