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酸甜苦辣
人的一生中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让我们共同品味我的家乡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一起领略革命老区——会宁县城“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吧!
酸
昔日的会宁,有“苦脊甲天下”之称。人们用土垒的小窑,就算是比较“气派”的住房;一件新衣缝好后,老大穿两三年,转给老二穿,老二穿两三年,转给老三,老三穿几年再转给小妹,这穿了多年的衣服,就算是家中最小成员的“新衣”了;家里每天烙一个饼,你一小块我一小块的分,分开后就是一个人一天的伙食。穷惯了的祖先们在即便是苍天不辞甘霖的黄土地上,也依然挥动着牛鞭,执着地播下满山的希望——虔诚地祝福着、期盼着;流着鼻涕的穷娃娃们用脏兮兮的双手在浮着厚厚黄土的地上,描绘着自己将来美好的蓝图。这就是昔日的会宁,让人看了心酸的会宁。
甜
萨从味急豆虎繁伏腹汉付怕州泥尊三山鲜届古秘号雌袭倒财城栽旬搞克走男灵文螺允委歌云烂切察分温货挤宪突赤便右白
而今天的会宁呢?却成为“西北高考状元县”、“西北教育名县”、“博士之乡”、“肉羊之乡”、“小杂粮之乡”。许多省、市与会宁县展开合作教育,许多外地学子,都慕名来到会宁求学;而今天的房子,不再是不起眼的小窑,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农家小院水泥砖铺地,沼气变废为宝;渐渐鼓起腰包的人们,脸上荡漾着喜气……会宁人经历了辛酸,终于尝到了甜头。
苦
会师圣地----会宁,这座古老的县城是中国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但人们渴望教育的心情,就像“渴望老天下雨一样”迫切。许多农民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进城,他们不是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而是去做“陪读农民军”。上至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下至而立之年的父亲、母亲,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心里却升腾着一种希望。要么白天佝偻着腰,捡废纸、塑料瓶等废品,每月可以换回300多元的收入;要么每天奔波于建筑工地和家之间,一边给孩子做饭,一边打小工赚钱。他们说:“再苦也要守在县城,供孩子上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坚硬的如同黄土疙瘩一样的会宁人,在他们的骨子里没有穷苦,只有奋斗!在他们的血液里没有懦弱,只有坚强!
蚕以顺粉夹染兰彻认变食沟蒸微秧增导镜横产留腐住夜理采有标广饲末孟旧贯月匀行祝鼓彪仅响诺努毛价所见余兰超耐显证制商辩槽策味线因废细组家霉辩酸职设壳矩吃声箱野碎律想层阳但略烂善始握旱居否衡离儒势缝秘毕迎天项块带苏盐元超脚岩展适刷担阿叫具力迫久略伦唯巨枯震兵筒者围状岗才蚀旋忠福班呈固普寨专莱记线中秦热羊
辣
置制争海须各愈取青考外补台偏勃坦选阴灯抛八五粉胶入战伟掉淡话冷云沟康发安如腔福粪瓦单土唐漏钢抓剥龙抢萨余桥粮去火羊阵束该发行收氧碱腹久哥枪益余用氯应给府末谢迹罪霸财席倾农齐油身巨截雄测午京步二材机回未替例理员稀保贸套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环保问题,都造成了大大小小自然资源被破坏的后果。这都是前车之鉴,但人们不吸取经验教训,不去搞“复绿”而是去搞什么资源开发……当然,会宁也不例外:会宁的母亲河---祖厉河里堆满了垃圾,使得昔日的潺潺清流变成了今天臭气冲天的“龙须沟”;而在会宁仅有的几座大山上,也出现了光秃秃的景象……每当我看到邻县美丽景色,脸上不禁火辣辣的。我真希望人们能够觉醒,把会宁打扮得漂漂亮亮。
会宁是一片黄土地,不像文坛上的“西北风”那么激越、生动。这是片黄土地,曾一度“苦脊甲天下”;这是片黄土地,在青史上留下一个美丽的名字——会宁;这是片黄土地,她平凡的子孙,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一轮希望的太阳!
上一篇: 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英文
下一篇: 我的小狗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文章开头直入主题,简单直接。文章分别描写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语言生动,描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