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悲秋议论文
悲秋议论文(15篇)
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4、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悲秋的诗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5、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琼<浣溪沙>
8、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秋的诗句。柳永<雨霖铃>
1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1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3、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
14、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6、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秦观<浣溪沙>
1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8、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19、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20、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21、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2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24、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钱起<题苏公林亭>
25、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柳永<八声甘州>
现在已是深秋,古人们常写一些悲秋之作,认为秋是离别、伤感之季。也许大家已经发现了,秋天的心情,秋、心,合起来,便是“愁”。来到这个新学校,不免有一些新的感触,苦乐交织,编织出一个多彩的梦。
“我的一生最美好的场景,就是遇见你,在人海茫茫中静静凝望着你,陌生又熟悉。尽管呼吸着同一天空的气息,却无法拥抱到你”夜里,这首哀愁的歌又回荡在我们耳边,勾起了我们对家的思念,深深的思念。也许,小学时,我们不觉得家的重要性,但自从来到了这里,才明白,假的重要,我们对家的需要。在那温馨的家园中,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我们这些小花小草,在爱的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离开了那个温暖的港湾,我们怎能不思念?
“我想家”一个室友轻声说。
“我也想”带着轻微的颤抖。
“我也好想好想家”异口同声。
她们这一说,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念当中。不一会,传来了一阵轻微的呜咽声。是啊,哭吧,当哭则哭,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吧,哭了,就好受多了。只是我,欲哭无泪
人们总是说不喜欢林黛玉那多愁善感的性格,不喜欢她整天哭哭啼啼、病怏怏的样子。他们就没有一回心灵触动,无时无刻都在做一个“无情”的人吗?我要告诉你们:谁都可以做林黛玉,只不过平常戴了个面具,装成王熙凤罢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也只是未到情深处罢了。
痛苦会流泪,激动会流泪,泪水是人心底最真实的感情流露。弱者有泪,强者有泪,泪水里写着每个人的悲与欢。
悲伤的气氛在屋里不断蔓延,如墨滴入清水,不断的扩散,这种悲伤,无药可治。
“吃一块巧克力吧。”我对自己说。咬一口,苦涩的味道顿时溢满了我的口腔,半晌过后,没有了浓郁的味道,只有淡淡的心灵激荡
“不是因为想家才寂寞,而是因为寂寞才想家,当泪落下的时候,所有风景都沉默”它流露出了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感受。轻轻的唱着这首改编的歌曲,我慢慢的进入了梦乡。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剪不断,理还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不记得有多久了习惯了直接关机睡觉,不管多早或是多晚。昨天周末没什么事情就早早的上床睡觉了,闲来无事,打开手机听了一会音乐!呵呵,如此熟悉的旋律,如此熟悉的感觉,仿若就在昨天,又如同隔世那么久。
还记得去年刚刚迷上这些音符的时候,还记得那么多个清晨挂着耳机挤车的时候,还记得无数个夜晚空旷的站台它们忠实的陪伴的时候。那些如同肥皂泡泡上光影的回忆,如梦般却又如此真实。
还记得每次晚上下班,我总习惯一上车就往那个位子上坐着,即使有人我也会习惯站在旁边等待。看窗外霓虹飘过,那一幢幢摩天大楼上如同点点星光的灯,憧憬这,将来的某个时候,有一盏是属于自己。
喜欢这样喧嚣的夜,璀璨的灯光,聆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迷茫的夜,华丽的灯光,宁静的心。当那习习微风轻轻拂过我额前的细发,仿佛掀开另一页心扉。
晃眼,又是一个秋,就和夏天的离去一样,静静地,悄无声息。仿佛某一清晨醒来,一开门就发现,外面连空气里都散发着秋的气息。凉凉的让人经不住环住双手。
我喜欢秋,但并不悲秋。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但愿我也能和大家一样,硕果累累!我也会在某个清晨或某个夜里种下下一季希望的种子。继续等待,发芽,开花,结果。
悲秋时节,常在九月。西湖凝而碧水寒,落叶衰而枯草残。雁声惊起,蒲草凄凄摇曳;西风未止,枫叶萧萧迟坠。山水相间,紫雾缠绕,夕阳彩霞无限,霜露冰凝绝世。
杨柳古道,饯碑离亭日近黄昏依旧,水天一色;淡雅琴韵凄惨,泪始悄然。天籁再起,而舞姿难见;宾客又聚,而伊人不待。萧声悯然,愁肠寸断,今夕再度《霓裳》,何年相见芳卿?东方断桥雨飞,缠绵油伞;西门离亭遗恨,愁怨繁花。南宫秦淮泪落,梦断伤痕;北野荒池伤感,残泪染荷。
天外云海漂流,愁思何处;宇内山原盈旷,眷恋难堪。南山采菊,带月荷锄,屋舍田池俨然,炊烟烛火缭乱。残月东升,疏林桂影横斜;萧条四溢,冷露寒霜微浸。钟灵毓秀,翠竹青松斑驳;寒光烟笼,雪衫抚琴飘袂。倩影残留,倚案弄弦孤泣,凄然寻君何处?悲情难却,弦断始然。
时下思绪昨迁,残泪交合;往昔风景难在,悲叹未绝!
送走炎热的夏季,迎来金华的秋。
秋天来了,一个人漫步着。一阵凉风拂过脸颊。抬头看着树上的叶子枯黄着,被风吹下的叶子在空中风舞,那打转的舞姿让人遐想不已。
望着这悲凉的景色,我想起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于是我感受着深深的秋意,闻着秋浓郁的气息。
郁达夫在文中说过:“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里是南方,南方的秋意甚是少得可怜,“色彩不浓,回味不久”,路边枯黄的樟树飘落下的枯黄的落叶被清洁的阿姨用扫帚扫去。本就稀少的秋意也变得所剩无几。
虽看不见郁达夫述秋的悲凉,嚼着文字却也能用心体会。
人们门前的菊花正在怒放,看着这诱人的花朵,闻着淡淡的香味,空气中还夹杂着几丝悲凉的气氛。这是秋的世界,一个耐人寻味的世界。故郁达夫“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的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对秋天的喜爱,把一个悲秋描写得绘声绘色。看那果儿的成熟、落叶满地的萧索,听那秋蝉哀鸣的凄凉、秋雨闲人感叹的悠远。
仅仅这些,一个秋的魅力让我深切地感受着。
风淡淡的吹来,冷冷的。风中有袅袅的桂花香。夕阳斜那孤独的小镇,被天边的火红勾起耀眼的光芒,映在我心房。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小镇是火红的、是朦胧的、是缠绵。
瞧!又是晴天后的留念,那夕阳照着我的双眼。夕阳照在树上,斑斑点点的碎影,像绵绵长长割舍不下的思念。夕阳穿透了墙上的玻璃,如七彩般落在暗黄的小草上。小草毫无生机的散落着,像在诉说着难解的寂寞。夕阳好似火,想点燃大地的生机,却被无常的雨淋灭。
细细的雨丝,朦胧的视线。雨在黑夜欢呼着。一切生命尽情的吸释甘甜的水。一夏天的暴晒,得以解放。黑夜黯淡着,小镇的秋雨很静,很美。
聆听,那秋风拨动心灵的声音,细看它在小镇留下的足迹。小镇的秋永不抛弃寂寞。
枫林成片红似火,田野中闻欢喜声。
谁知我心花已落,空闻阵阵悲叹声。
似将霜打于我心,阴寒苦我心悲冷。
我愿重将心花放,逐走一心空悲凉。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感怀悲己的永远主题。
《秋声赋》,欧阳子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只是欧阳修五十三岁时,有感于“秋”所作。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首先以秋声起兴。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听到这秋声,想到了夜袭敌军的战士人马行军的声音。这也形象的描写出这秋声之大,之壮,之猛烈。正是秋天的潇飒。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情景交融,从而自然的引出下文。
而后第二段,作者悲秋之情油然而生。“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作者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出秋得特点,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本段语言清丽,四字一句,读来音律优美。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秋天是行刑的季节,是战争的象征,所以有肃杀之气;秋天是商声,悲伤的意思;是夷,杀戮的意思。万物过盛就当杀戮。此时作者身居高位,饱尝仕途艰险,故而对秋伤怀。
第四段是文章主旨一段,作者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此句说明人的忧伤劳累皆由心生,都是外物对于人施加的压力。是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尤其是朱颜老去,乌发皆白,都是老去的过程,“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这也使文章悲秋的主题得到升华。不再是仅仅因秋之萧瑟而伤己之忧伤,而是由对人生忧劳,生命凋萎的深沉叹息。
最后作者又带领我们进入那个“星河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清冷世界。结尾处秋虫的和鸣,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而“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又是作者心无所依,无人可诉的凄楚。
读完《秋声赋》给我最大感触的是“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一句。这句是作者年逾五旬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人的忧伤困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秋天到了,人自然而然的悲伤。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人的心境差异造成了景物的情感差异,因人被外物所制,在秋天看的的都是衰败的情景。此文借赋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当期待已成记忆
秋,以绝色
愀然落了叶
点墨熏香
闻声飘渺
微醉鼻息
铸下宿醉
迁就是孤城
遥远的推辞
总落寞在天际
饮歌在悲秋
微澜,破碎
那吟歌是心底不变的涟漪
那吟歌闻尽
几多夙愿
是悲秋吹奏的凄凉
一钩月,花落悲秋,忆昔愁悠悠,再叹黄花人瘦,愁、愁、臭;
一湾水,多少东流,战国圣人愁,还唱江畔吟留,流、流、流。
曲湘中
东边旧月落西沟,江回唱,西转头,不还泪空流;
年少不怕搔白头,力不济,心不愁,可怜发离头。
乱花残
寒冬腊梅,十里飘香香不减,红颜落梦,谁知共有几分愁;
盛夏荷花,虽出于浊浊不沾,潇慢凉风,问月还需几时圆。
秋天,又来了。
秋,在人们,尤其是诗人的眼中,有两种。一种,是秋高气爽,谷物丰收,万物都在欢庆的金秋时节,而另一种,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带有不少伤感的鲜花凋零的悲凉之秋。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秋,是矛盾的,是不能在一起的,但我常常看见,就在我们的身边,金秋与悲秋完美地融和在了一起。
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四棵树了。这是四棵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的树。一颗石榴树,它丰满、秀美、生气勃勃,如荫的绿叶间藏着红如血滴的果实,那是它生命的延续;金桂它高大,粗壮,灿烂如阳光的花朵缀满了枝头,明亮得似乎照亮了周围的草地,许多蜜蜂围着它转,寻找甜蜜的源头,翅膀扇动的嗡嗡声中透着丰收的喜悦;一棵瘦弱的梧桐,翠绿的叶子早已从枝头落下,只剩下几片枯黄的叶子在枝上苟延残喘,远没有传说中“
秋,是美丽而又复杂的。它有两张面孔,一张是欢乐的,它朝乐观的人微笑;一张是悲凄的,它对悲观的人哀叹。所以,只要你细心,并快乐地去寻找,你会发现许多生活的美好,让我们
我悲秋,亦恋秋。每当秋天的第一缕阳光带着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飘向我时,便会激发我心底的愁绪,我把它藏在心底,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当清晨的第一缕金光洒向大地,走在阳光灿烂的小路上,不经意的一瞥,一片花瓣在枝头滑落,伴随着几片落叶,飘飘扬扬的落到地上,微风轻轻吹拂,将他们带到那遥远的天边。我静静地凝望着,凝望着,又一个秋天来了,你,还好么?
我和她相遇是在一个秋天,离别也是在一个秋天。她是我姑姑家的一个孩子,我们相遇的那一天我和妈妈吵了一架,赌气的离家出走,我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知所措的走在游乐城的广场上,最后是她打着雨伞找到了我,把我带回了家。
我忘不了我和她一起去家乡的田野一起赏雪的兴奋和激动。
我也忘不了你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你来向我告别,我抬起头,望向她那双红肿的双眼,心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她的那双眼眸不再是一如既往的机灵,而是被悲伤所覆盖,那晚我固执的把你推出门外,不管你在门外怎样喊我的名字,只是怔怔地凝望着天花板,任凭泪水在脸庞上肆意流淌。
你离开我的那一天,手中拖着一个小小的火柴盒,里面有我送给你的礼物——一朵桃花。你最喜欢桃花,我送给你桃花的时候,你的眼中充满了兴奋,而如今,却被忧郁和不舍替代。她举起手向我告别,我静静地注视着她,想把这个画面永远的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我就这样静静的望着你的车驶向远方。黄昏,我托着疲惫的身躯和沉重的脚步慢慢的走回家,晚霞将我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
又是一个秋天,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你过得好吗?秋天是一个让人悲伤的季节,亦让人忍不住的怀恋,你,还好么?
我在秋的身后,珍重地拾起一掌半红的枫叶。
——题记
当第一片叶子飘落之时,悄悄被秋拾起,然后满树枯黄。没有一点儿声息,带着他惯有的深沉与闲适。秋如一位帝王,为大地换了新颜,诠释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与其他君主一样,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说他秋高气爽,有人说他萧索寂寥。而当我真正站在他的面前,却觉千般滋味,百种感受糊在心头,溢在口中。
秋天的街道与平常并无不同,只是多了黄的树,冷的风。穿梭于街头巷尾的仍旧是那样一群人,或许秋带给他们的只是忙碌和踩在枯叶上沙沙的声响。多愁善感的人也许会深深凝望那纷飞的黄蝶,在心里感叹生命荣枯,甚至会联想起《梁祝》。凄美的画面总是让人将它与秋交织在一起,散发似浓似淡的哀愁。
并非所有人都爱伤春悲秋,但细看手中叶子的纹路总是会有些触动的吧。
记得小学时,到了秋天,院子外围人行道上种着的广玉兰开始凋零,我每次从旁经过总会捡起一片花瓣。大大的花瓣能将我的手遮住,有一面凹陷下去。花瓣的外沿已经蔫黄,表面也有丝丝浅黄的条纹。我用手指轻轻碰触着条纹,随它的走向慢慢抚过。我的手指如同介质一般与它相连,感受着它微弱而又渺茫的心跳,感受着它曾经的繁花似锦,感受着它当下的宠辱不惊。然后我放它落叶归根,让它完成“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最终使命。
当他走了,走得很远。我在秋的身后,珍重地拾起一掌半红的枫叶,把它贴在夕阳斜照的墙上。
纵观中国漫长的文学史,绝对不难发现“秋”似乎已成了中国文人共同的心结。“秋”极大多数情况下都被当作“悲伤”的意象再用。若你非要说例外,那“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类的诗句却又只是沧海一粟。如今提及“秋”字,我们普遍很容易联想到一个字谜“离人心上秋”,谜底为“愁”。虽说只是谜语,却完全不难看出“秋”之一字,的的确确被贴上了“悲”与“秋”的标签。
郁达夫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文人,“悲秋”自然也是无可避免的。
然而,或许读《故都的秋》的人起初多少都有些疑惑,这样一篇文辞清丽的文章,“悲”是从何谈起的?不错,故都的一场秋,在郁达夫的笔下确实已融化为了诸如“庭院秋光”“树低听残蝉”“雨后闲人话凉”等清平,淡雅的画面。然而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已点明了“悲凉”二字。可知文章定于“悲”字脱不了干系。之所以不明悲从何而来,只是因为郁达夫实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在看秋的悲凉。
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不论是范希文的“角声满天秋色里”,还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时的一句“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可看出“悲秋”说到底终究是在写自己人生之悲苦。“秋”于此只是一味煽情剂,借“秋之悲”而更添“人生之悲”。
然而,很显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是几乎找寻不见这样的句子的。相反则是大段大段的闲云野鹤一般的描写。他笔下所写的秋,破屋并非是偏逢连夜雨,而是用来边煮茶边观赏碧蓝的天色。“落红”并不是用来感叹“人比黄花瘦”的,而是踩上去有温软的感觉。这样的“秋”是否读来竟有一丝享受之感?作者作为赶回北国看秋的匆匆过客固然孤独,但他并没有明言其中的“悲凉”。相反的,他只是不停地写秋景,写有声有色的秋景,将悲凉的秋化成各种美好的事物。
他写垂死的秋蝉,写柔软的落花,甚至花笔墨去写那种柔软的脚下触感,表面上是贴近生活,实则作者的落脚点是落在自己身上的。落在自己的人生上的。他其实是在写悲凉苦痛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享受并欣赏这些经历。好比于一个人在哭,他却又在笑着。无疑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然而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碰撞出了作者之于人生悲凉的感悟。秋之衰亡在他看来是美的,是值得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的。
郁达夫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般,以丑为美,以悲为美。
权且把人生之悲当做人生经历一并享受着。
兴许也是因为郁达夫精通日语,从而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然正如川端康成曾说那时的日本文化是以物哀为美。即悲与美是相通的。而郁达夫本就是当时以“忧郁”著称的文人。
兴许秋的悲凉撞见郁达夫的忧伤,激起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让他忍不住笑饮一盏悲秋酒。心理学中说“人所喜欢的事物,往往是因其有同于自己的方面”作者在悲秋之时,又为秋拥有同自己“悲伤”的气质而不免喜爱欣赏秋,以审美眼光看待秋之悲凉。
正是因作者这样雅的境界,故都的秋才少了几分悲凉,甚至于多了几分唯美。
其实,我挺喜欢郁达夫所写的秋。他写的秋悲凉,但却悲的独特。是一种类似于“痛并快乐着”的独特美感。作者对秋,并非哀之,伤之。那秋甚至于被悲出了矛盾的欣赏。清净的秋色,和漂泊行者似的作者其实更像心意相通的老友,悲伤于彼此的悲伤。悲伤的作者享受悲凉的秋,悲凉的秋收留悲伤的作者。作者享受着痛苦,欣赏着痛苦,与痛苦惺惺相惜。
但我们若作为旁观者,跳开些去看,不免又心中陡生一丝凄凉。像又哭又笑者,总有一种滑稽的悲凉
总之,郁达夫的悲秋,实则是与自己忧伤的内心以及人生之痛的一次美丽会晤。
悲秋[唐]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