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恩校园作文

感恩校园作文(3篇)

篇1:感恩校园后勤人员

每一个学校的正常运作都少不了这样一批人,他们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只是用生命和灵魂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他们就是后勤人员,而53中的后勤人员更是让我心头一震,暖意涌上心头。

他们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甚至我就可以用“大伯”来称呼的人群,但他们的精气神儿丝毫不减,在寒风肆虐的三九校园,你能看到他们拿着铁锹,站在学校主干道,弯腰铲雪的背影;在学生假期刚过,将要开学的前几天,他们又开始行动起来,打扫卫生、检查电路、修缮门窗、排查安全隐患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随之而来;在学校需要整改学生宿舍的时候,我一次看到他们满头大汗的在运输单人床,他们做着最主要但又最普通的工作,他们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因为学校在等他们,孩子们在等他们。

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们已经超出了工作职责所限,而是用人情味,用生命的意识在做着自己的工作,在撑起学校的日常所需,这是一个繁杂的工作,这是一个繁杂的过程,他们的和善带给了我们喜悦,他们将这种正能量铺天盖地的传遍校园,他们就像一束光,让靠近他们的人都感受到他们的温暖,按照魏巍的一句话,他们应该是53中校园里“最可爱的人”吧!

篇2:感恩校园

带着葱花味走进老师办公室


赵恩彪来自河南濮阳农村,家中开个小店维持生计。2002年,他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后不久,家庭遭遇一系列变故:小店的生意因一场意外一落千丈;母亲患脑瘤要做开颅手术;父亲拉了一车子麦子去卖,在过桥时不慎翻车;辛苦劳作的爷爷病逝……“再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给家里人添忧。”小赵咬咬牙。


以后每个假期,当别的同学享受放假的闲适时,小赵便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


大一暑假,他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份早点摊的活儿。他住在五、六平方米的简易棚里,每天清晨4点多起床,和面、烙油饼、卖稀饭,8点多收摊。同时,他还兼着一份学校值班门卫的工作。


打工间歇,小赵就来到老师办公室,帮着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做建筑模型,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当他在早点摊收摊后赶到学校时,有同学会打趣地问:“阿彪,你身上怎么一股葱花味?”


和工友们一起憧憬未来生活


打工生活,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大二暑假,赵恩彪经人介绍,来到郑州一家饲料厂打工,那里的收入比较高些。最累的是扛大包,70公斤重的原料包扛在65公斤重的身躯上,摇摇晃晃,步履艰难。第二天起床,发现手指都不能弯曲了。那次,他干了一个半月,挣了750元。


大三暑假,赵恩彪出现在建筑工地上,和泥、铺砖、砌下水道;住在挤着二、三十人的工地大帐篷里,睡在木板、砖头搭的床铺上。大学生来做农民工,工友们都觉得新鲜。没几天,小赵就和他们“打成一片”,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聊聊家里的情况,憧憬未来生活。不少工友还拿小赵做榜样,教育自家的孩子。


尽管生活中有那么多艰辛,但赵恩彪从不抱怨,仍然对生活充满期待,并尽力帮助身边的人。大学期间,因为名额不够,身为班长的他把享受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的机会让给了同学;寒假里,他找到一份刷车的零活儿,挣了45元,后来送给了同村的一个穷苦老汉;初中同学母亲病重,他寄去200元……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经常获奖学金。


贫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学校


赵恩彪与上海“结缘”也有故事。他在河南大学读的专业是五年制,最后一年大家都要找实习单位了。小赵向往上海,希望到上海实习,同时准备报考上海交大研究生。


他在网上找到上海的一家建筑设计院,很想去那里实习,于是,他给这家设计院的负责人写了长长的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志向。这位负责人答应了小赵实习的要求,还热心地帮他解决了在上海的居住问题。小赵一年实习挣的钱基本都用于交还本科学费。


今年9月,到上海交大报到那天,赵恩彪身上只剩100元。学校为贫困生设立的“绿色通道”使他顺利入学,并申办了国家助学贷款。


曾被生活逼至死角,但赵恩彪坚强得挺直了腰杆。他很乐观:“贫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学校。吃了许多苦,得到许多历练,也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篇3:感恩校园

带着葱花味走进老师办公室

赵恩彪来自河南濮阳农村,家中开个小店维持生计。2002年,他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后不久,家庭遭遇一系列变故:小店的生意因一场意外一落千丈;母亲患脑瘤要做开颅手术;父亲拉了一车子麦子去卖,在过桥时不慎翻车;辛苦劳作的爷爷病逝……“再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给家里人添忧。”小赵咬咬牙。

以后每个假期,当别的同学享受放假的闲适时,小赵便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

大一暑假,他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份早点摊的活儿。他住在五、六平方米的简易棚里,每天清晨4点多起床,和面、烙油饼、卖稀饭,8点多收摊。同时,他还兼着一份学校值班门卫的工作。

打工间歇,小赵就来到老师办公室,帮着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做建筑模型,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当他在早点摊收摊后赶到学校时,有同学会打趣地问:“阿彪,你身上怎么一股葱花味?”

和工友们一起憧憬未来生活

打工生活,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大二暑假,赵恩彪经人介绍,来到郑州一家饲料厂打工,那里的收入比较高些。最累的是扛大包,70公斤重的原料包扛在65公斤重的身躯上,摇摇晃晃,步履艰难。第二天起床,发现手指都不能弯曲了。那次,他干了一个半月,挣了750元。

大三暑假,赵恩彪出现在建筑工地上,和泥、铺砖、砌下水道;住在挤着二、三十人的工地大帐篷里,睡在木板、砖头搭的床铺上。大学生来做农民工,工友们都觉得新鲜。没几天,小赵就和他们“打成一片”,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聊聊家里的情况,憧憬未来生活。不少工友还拿小赵做榜样,教育自家的孩子。

尽管生活中有那么多艰辛,但赵恩彪从不抱怨,仍然对生活充满期待,并尽力帮助身边的人。大学期间,因为名额不够,身为班长的他把享受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的机会让给了同学;寒假里,他找到一份刷车的零活儿,挣了45元,后来送给了同村的一个穷苦老汉;初中同学母亲病重,他寄去200元……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经常获奖学金。

贫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学校

赵恩彪与上海“结缘”也有故事。他在河南大学读的专业是五年制,最后一年大家都要找实习单位了。小赵向往上海,希望到上海实习,同时准备报考上海交大研究生。

他在网上找到上海的一家建筑设计院,很想去那里实习,于是,他给这家设计院的负责人写了长长的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志向。这位负责人答应了小赵实习的要求,还热心地帮他解决了在上海的居住问题。小赵一年实习挣的钱基本都用于交还本科学费。

今年9月,到上海交大报到那天,赵恩彪身上只剩100元。学校为贫困生设立的“绿色通道”使他顺利入学,并申办了国家助学贷款。

曾被生活逼至死角,但赵恩彪坚强得挺直了腰杆。他很乐观:“贫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学校。吃了许多苦,得到许多历练,也更懂得珍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