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永流传作文800字

经典永流传作文800字(6篇)

篇1:度千年开新篇,让经典永流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踏青,祭祖,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方式,它代表的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孝道,敬意,也是一种祝福和祝愿。而这种节日,我们还有端午、七夕、中秋、春节、元宵、重阳等。这一个个节日不只是一个符号,更蕴含着生活中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但我并不是在否定对传统节日的创新,因为时代在进步,文化也该不断发展才能显出其魅力,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比如像春节、中秋节你可以选择外出旅游,但尽量要和家人一起,这才叫团圆。我们可以创新庆祝民族节日的形式,但不要忘了他的基本含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已经过千年风雨的吹洗,成为了代表中国的经典文化,我们更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让其魅力世代相传,让其价值在现代也放出光彩。

  诗词乃是中国优秀的文学成就,从诗句中我们与古人的对话,感知历史,寻访古今。可是在有一段时间中诗词渐渐消沉,繁荣的诗词文化被有些人忘却,还有多少人能再写出那些优美的诗句?诗词还能继续繁荣下去,延伸下去吗?和文言文一样,诗词被现代人冠以无用之名,平时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找不到它存在的意义。但其实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食粮,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和力量。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保证,如今,我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从诗词中我们能学习诗人的处事态度,优秀人格,它能在我们无助时支撑我们走下去。

  3

  经典文化就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依旧值得我们学习,能代表我们独特中国的文化。

  对于经典文化,我们该明白,我们一定要把经典变成现实中活的,可受用的源泉,这样才能让经典文化成为真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经典文化。其实现在我们的经典文化是面临困境的,那些熬过了极端反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革”运动的经典,今天却因为人们的忽视、轻视反而出现了危机,现在我们开始注重经典文化,但我们应该别忘了关注背后的遗忘。

  经典文化是优秀的,我们应对经典文化充满敬畏,找到发展和继承经典文化的道路,坚定走下去,让经典文化继续绽放光彩!

  悠悠岁月漫漫长路,千年已逝。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成了经典。传世的文化,正熠熠生辉,但有时我们却无处寻觅,任其淡漠。

  可是现在有些好像变了味,我们有时期待它们,到底是期待什么,是节假日吗?有些人在过节时一心窝在家里,想好好休息,有些人觉得月饼。粽子等不好吃,在过中秋,端午时也不肯尝试,这些食物不只是一种吃食,也是一种代表和象征,没了月饼,赏月活动的中秋还能是中秋吗?前些日子,网上传出“网上扫墓”,就是自己请人帮忙扫墓,哭丧,说是自己的心意,可能有些人真是抽不出时间,但又不想“冷落”已逝的亲人,托人去真的是有这种意义吗,真的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幢幢高楼升起,留给春节时对联的空间逼仄起来,随着活动的多元发展,元宵节的灯谜,字谜已难以勾起年轻人的兴趣,可在我看这些文化是值得继承发展,不该丢失,他们之中体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体现了节目的特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豪情的誓言至今还回响在耳边;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透着豪迈;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意境幽深,诗中有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此句已千古传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的词意境雄浑,豪迈奔放;李清照的词“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禁让人心生叹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诗是现实和历史的写照......

  诗词不该被遗忘,我们要向他致敬,就像中国诗词大会上的所有参赛者一样,无论各行各业斗不要忘了诗和远方。

  什么是经典文化?

  不仅是我们的节日、风俗,还有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礼节服饰......但无论是什么,斗值得我们去传承,谢学习和钻研。

  说实话,我不希望我们刻意关注经典文化,因为当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已成为一种习惯时,又有什么可关注的呢?

篇2:经典永流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乐乎?”是我们从小就熟读的国学经典。中华经典名者都是历经时代的冲刷而流传下来的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于我而言,经典名者亦师亦友教会我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两部名著是《西游记》和《水浒传》。

   这两本书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大部分人应该都读过,但是不同的人读后收获不同,不同的年龄读同本书收获也不同。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是羡慕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各种神仙的腾云驾雾。每次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默默地想孙悟空那般厉害的人物都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够取得真经,自己受的这些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如今长大了,可理解的更多了。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种说法。《西游记》中也隐含着一种社会现象,有后台的怪例如太上老君的青牛他们最终不会受到多严重的惩罚只会跟着自己的主人回到天庭,而没后台的无名小妖最终的下场只能是死在孙悟空的棍子之下像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一名男子在撞死人被捕后嚣张地大喊"我爸是李刚,”想要逃过法律的制裁,虽然最终他并没有成功,但是谁又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个“李刚”的儿子呢他们是否也伏法了,还是仗着强大后台继续横行呢?

  如果说《西游记》反映社会面多貌只是很小众偏门的看法,那么《水浒传》就是正统的体现社会现状的小说了。北宋年间,民不聊生,太师一众官史横行霸道,到处都出现官逼民,被逼去守草场后还不肯放过他,有了风雪山神庙这一幕,最终把林冲逼上梁山。

  其实在三十二天罡、七十二地煞中我最不喜欢的便是及时雨宋江也许他是为了其他兄弟的安全而选择接受招安,但他太过天真,他可曾想过招安后朝廷是否真的善待他们,他又怎样去面那些被朝廷杀死的兄弟。在一众硬汉风格明显的角色中,宋江显得犹为寡柔。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多收获不同的东西无论是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名种为人处世之道的《论语》、写着名种精灵鬼怪故事的《聊斋志异》还是公认的四大名著,都是蕴含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永久流传的经典


篇3:经典永流传观后感

  今年,央视大型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被人们形容为传统文化大餐,这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就连教育部长也为这档节目点了赞!

  陈部长说:“《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的确,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感喟诗词的魅力。而对学生而言,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

  你听,李白站在盛唐文化之巅,高声歌咏《将进酒》,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千百年来就是一首绝唱,无数人感叹于其魅力。如今,它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与李白共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美境界;与李白痛饮“同销万古愁”,那激荡的旋律,配合歌者动情的演绎,加之诗词本身之凝练,让听者无不动容,可谓“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你听,“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唱出了一种不屈,唱出了一种精!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因着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地唱出,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听着这首曲子,你会觉得生命之伟大与不易,你会感叹,哪怕再微小的力量,努力了就不一样,你会不自觉也想到自己,只要被太阳照射到,一切都是希望!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一次吟唱,让人们记得了山村最朴实的老师和孩子;一次吟唱,洗涤了每个人的灵魂,找到宁静与原始的纯真!春风阳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你听,“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尚雯婕携巾帼英雄木兰款款而来。民族大鼓、唢呐、古筝古琴再加上“小花木兰们”河南豫剧的腔调,摇滚的编排方法,让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碰撞。从来没觉得一首流传几千年的诗词,可以与现代音乐结合成这样的腔调。尚雯婕独特的嗓音,让人刹那间在传统想象中国乐的思维空间展现出了别样的英雄范儿。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花木兰”,她奔赴沙场时的果敢,她战场上的巾帼不让须眉,她荣归故里后尽显的少女的温婉!一个东方女孩儿与东方女英雄的气质在重新被演绎后浑然天成。

  《三字经》《鹊桥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连续几个晚上,这些已成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音乐里流淌的豪放、旷达、婉约、深沉、凄美、忧伤——这些诗词包含的诸般情感和思想,感动每一个多情的'灵魂!我们在感叹之余也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

  其实,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诗经》伊始,经《楚辞》,历汉乐府,至唐诗、宋词、元曲,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是缠绵相依的。丰富的音乐性,平仄的节奏,完美的写意,幽深的情境,可谓丝丝入乐,如一朵朵梅花,傲然立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管以怎样的形态出现,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的理解,使诗词有了更动人、更喜悦的生命力!

  当网络罩住全球,当人们崇尚快餐文化,当西方文化炫目登场,人们曾经忧虑国学传承之难,仿佛一触即溃。而今,在众多文化人、媒体人、文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精品节目的纷纷加持,让我们再次领悟了经典的魅力,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传承的希望,让我们再次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虽然远走了五千年,但有些精髓的东西,我们,真的不能丢!假使,我们丢掉了孔孟之道,假使,我们忘记了李白杜甫,假使,我们抛弃了礼智信,那么,现代的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绵延?我们的下一代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我们民族的伟大坚强与不屈又从哪里传承?


篇4:经典永流传观后感

  说实话,打开电视搜寻这档节目,是因为老师的要求,本没有太大的期待,可当那清亮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澈嘹亮的歌声伴着吉他声缓缓入耳,在西安四十度高温的午后,因燥热而躁动的心,一下子宁静了。只留下美丽的音符与诗词的古韵在客厅里微微荡漾,漾进我的耳中,漾入我的心灵。

  当梁俊老师走上《经典咏流传》舞台的时候,他的光芒便被亿万观众所知。 梁俊老师,这个普通的山村教师,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知识与快乐,他想将诗融入歌曲,将经典与流行融为一体。但是他不会谱曲,他只能将心中的音符哼唱在一起,配上自己的木吉他,作出一首又一首美妙的诗词歌曲。曲谱很简单,却又那么震撼人心!

  听者他们的演唱,我仿佛看到,无数个黄昏,梁老师抱着一把木吉他,坐在破旧的教室里,他的周围坐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一起在唱诗词。孩子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神往,仿佛这诗词里孕育了无数的力量……

  朴实的孩子,普通的梁老师,他们不就像这苔一样吗?苔本平凡中的平凡,却生命极强。很多好看的花草,需要阳光给到环境和营养,才能绽放出美丽,而苔花总是生长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充足的营养,那么渺小,那么不引人注目,无人鼓励,更无人喝彩。但它仍努力地,默默地,不屈不挠地生长着,以自信的姿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绿色的苔,代表的就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的就是青春的颜色!

  300年前的诗,穿越而来谱成歌。袁枚歌的是苔的勇气,梁俊老师和孩子们唱得是生命的勇气。是啊,每一个生命如同花朵一样,不分高低贵贱,都一样有绽放的权利,只要花开,都一样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相信,在今后的成长岁月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像苔花一样,不惧平凡,追求卓越,在自己的世界里绽放。

 


篇5:经典永流传

今天,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了央视的一档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这是一档音乐诗词类的节目,是将古诗词和部分近现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艺术家和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宝仪,著名音乐人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一起来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一位出场的经典传唱人是王迅。他将我们从小就熟背的《咏鹅》唱的活泼可爱,令在场的观众都非常喜爱,让我感受到了诗词与音乐巧妙结合后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

第二位出场的经典传唱人是著名的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古奶奶用了十二年,克服重重困难将《游子吟》、《敕勒歌》、《春晓》等一些经典诗句谱写成《新学堂歌》。十二年里,古奶奶先后失去两位亲人,但她仍然坚持创作,这份坚持,这样的毅力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更值得我们尊敬。张卫健演唱的《真英雄》添夹着杨炯的《从军行》展现了男儿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观看这期节目,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古代诗词里蕴含的不一样的美。千百年来,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将美好生活以诗词的形式呈现给后人,诗词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一壶浓茶,一杯美酒,一朵鲜花,一棵小草所蕴含的诗情画意不仅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让我们对美好的生活更加向往,同时也激励我们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去努力、去拼搏。

篇6:经典永流传

笛声悠扬,在风的裹挟下,流动到历史的每一处静谧里。音质空灵,每个音符滑入双耳。聆听历史前进的脚步,细品经典之作,念经典永流传。

笛声不断吟咏着,空中的云在蔚蓝的幕布下不断变换着位置,不断翻腾,绕转。秋风在笛的指引下,携着云飘向那未知的远方,我的思绪随之飘远,最终落到那本《李清照诗集》上,绽放光芒。

你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越过悠长而深远的历史长河,我仿佛看到那个青衣女子,静谧中,轻启朱唇,缓缓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忆初识,缘起于课本上的“如梦令”,一首小词,寥寥几笔,却引起我的无限遐想,隐约间,那日的清澈水塘,清幽环境和那片扑哧惊起的鸥鹭,浮现在我的眼前,此时的你,心中无限美好,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却殊不知,命运的颠沛流离。

目光在金兵南下的铁蹄中慌乱迷离,你的一叶扁舟轻轻,载不动浓郁的愁绪,忧郁的清泪跌落在泛黄的诗页里,洇开忧愁之花,默默绽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前路渺茫,只身孤单,迷失方向,未来一片黑暗。对此柔肠当寸断,黄花怎奈西风,阵阵紧。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缕缕断断续续,念彼伊人独憔悴,梧桐更兼细雨,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闭上眼,任眼泪肆意流淌,心中想象着,易安居士,自年少之时已有诗名,才华满腹,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之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绝不随波,绝不凑合,反封建制度所造成的矛盾,冲突,都折射在了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思绪回到现今,经典之作带给我深深触动,在经典中体会每一位如尘埃般渺小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哪怕只是那一次回眸,那一次拼搏,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回味历史,品宋词所带来的无限美好,沉醉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李清照诗集》带给我的不只是精神上的满足,还让我了解到更多历史文化。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唯有它我们才能振奋精神,重温生命的财富。

经典永不衰落,永世流传。经典就像一把钥匙,打开我们心中沉睡的那把锁。让我们品经典之作,让经典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