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杨绛素材
杨绛素材(20篇)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兰德(英)作杨绛译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
杨绛(1911.7—2016.5),寿105岁。本名季康,江苏无锡生人。中国着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1928年入东吴大学文理学院政治系就读,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杨绛遂至燕京大学借读。到达北平后,她与钱锺书相识。1935年,二人在苏州举行结婚仪式。
随后,钱锺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随丈夫一同赴英法游学,在留学期间育有一女。1938年,杨绛与钱锺书及女儿回国,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出版多种着作。
1997年,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1998年,其夫钱锺书去世。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一剑甘作十年磨
钱锺书曾说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其贤与否,固然只有钱锺书一人有资格给出评语,但她的才能,则是为众人公认的。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是江浙闻名的大律师。杨绛好读书,多来自于父亲的引导。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阅读与写作,在杨绛的一生中几乎从未中断过。她曾说自己并非是专业作家,所有作品不过随遇而作,只是一个业余写作者。实际上,她的勤奋努力绝不逊于任何一位专业人士。
杨绛的第一部作品《璐璐,不用愁!》是短篇小说,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初回国时,迫于家庭中柴米油盐的压力,尝试写了几个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这些喜剧相继在上海上演,引起很大反响。
1969至1972年,杨绛在河南“五七干校”生活,这段经历被她写成了《干校六记》。干校生活,想想可知绝不会顺心,但此书只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于文字中,可以见出她为人的温柔与坚持。
1988年,杨绛写出了《洗澡》,这是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已经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她103岁时,又为它写了续作《洗澡之后》。
在翻译界,杨绛更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不须提她早年广受好评的译着《吉尔?布拉斯》,也不用说她晚年时倾注心力的《斐多》,只她于艰难困苦中翻译的《堂吉诃德》,已经足为她冠上优秀译家的冠冕。杨绛没有学过西班牙语,重译《堂吉诃德》的任务对她是一项意外。1958年,她开始自习西班牙文,文革开始后,翻译一度中断,直至1978年,《堂吉诃德》才得以出版,首印10万册,被人们一抢而空。
2014年8月,《杨绛全集》出版,共270万字。
初遇即许终身约
杨绛与钱锺书的缘分,难得到了极致,也奇特到了极致。彼此间一心一意,在世间已不容易,双方才学相当,志趣相投,性情相近,融夫妻、情人、朋友三者为一,这就尤其令人称羡。
钱、杨二家,其实说不上有多么门当户对。杨家属新式人家,而钱家遵旧俗,钱锺书的两个弟弟,婚姻、职业均是父亲做主选择。杨绛出嫁后,一大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她为着不显得“瞧不起人”放下手中书本,每天认认真真做起家务。钱锺书学识极佳,生活上却常常“拙手笨脚”,需要杨绛的照顾。她自己则认为:“……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在五七干校时,杨绛专管菜园,钱锺书担任通信员。钱锺书去邮电所要经过菜园,他每每要与杨绛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或是说几句话,把他陆续写就的信亲手交给爱人再离开。
一次,天降大雨,四水集潦,满地泥泞,杨绛冒险过河,只身去往钱锺书的宿舍探望他,逗留一阵又只身而返。两个人的情意,在危难境地中愈显深厚。
1988年,钱锺书去世。年近90岁的杨绛开始整理丈夫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与读书笔记,独自“打扫战场”。她把钱锺书的日札、中文笔记、外文笔记分别理出,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年底,72卷的《钱锺书手稿集》全部出版完毕,这套书稿凝聚了夫妻二人共同的心血,对杨老来说,也必将自豪于自己完成了这样一项重大的任务。
万人如海一身藏
杨绛性情恬淡,淡泊名利,有种隐士风范。她生前居于北京三里河的一个宿舍小区,至今这一寓所都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做室内装修。自女儿和丈夫离世,她闭门深居,并不接受种种采访或活动邀请,数位近亲、学生与老友与她见面,每次至多也不过是半个钟头的时间。
隐身于世,并不意味着不闻窗外之事。杨绛性情嫉恶如仇,而又温柔宽厚。文革期间,她曾在别人批评钱锺书的大字报下贴出反驳语句,挨了批斗也坚持不认假账,不说假话,据说当时外文所敢和革命群众发脾气的,只有她一人。文革过后,她却决不愿写下任何尖锐批评的话,只管把目光聚焦在“蔽天乌云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上。”杨绛写《洗澡》,有读者把书中纯洁的友情朝“偷情”方向想,这让她很是嫌恶,因此在98岁高龄时写了续集,立志要把后人擅加联想的心思除灭。为了维护已故家人,她也不惮于费事走法律程序,叫停拍卖公司对钱锺书及自己私人信件的拍卖。
2001年,杨绛把钱锺书与自己当年及其后所获稿酬全部捐献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爱好读书的子弟完成学业,这件事,她坚持了13年。
这位当代隐士,虽不入世,一举一动,莫不在影响着世人。
钱锺书与钱瑗去世之后,杨绛自认“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须“打扫现场”,并“洗尽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分离既久,归期已至,人世一番淘洗磨炼之后,“我们仨”可得到长久的团聚了。只是她身后的人,不免满怀哀意,悼之念之。
阳春一曲和应稀,久客人间竟自归。质本洁来还洁去,从今不着隐身衣。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杨绛《老王》课文写作背景,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品原文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 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 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 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 文化大革命”开始, 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 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 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 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
二、写作背景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 文化大革命”时期, 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 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三、作者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 钱钟书夫人,本名 杨季康,祖籍为江苏无锡,出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 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53年,任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剧本《弄假成真》,《称心如意》、《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 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 吉尔·布拉斯》等。
杨绛《老王》读后感700字:
一个干苦力的,衣衫褴褛,其貌不扬;一位大作家,着装整洁,文质彬彬。读完这篇文章,我的眼前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由于身份的不同,或许他们连看都不会看对方一眼。但,我又分明看见他们脸上挂着怡人的微笑,笑对对方。初看之时,我心中感到困惑,现实生活中我几乎没见过这样的场景。但当我再欣赏这两个代表友谊的微笑时,我心中豁然开朗。
我看到了真诚。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待人的真诚。不知为何,这似乎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份柔软之处。让我有些许说不出的感动。或许,是因为这种真诚已不太常见或正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但这篇文章,又让我看到了真诚待人的可贵与美好。我们的生活若充满发自内心的真诚,少一些不屑与做作,我们的生活将变得五彩缤纷,愉悦的心情将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
但,真诚又是什么?我在心中不断地向自己发问。回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似乎能从中得到答案。望向窗外,看到楼下的人行道,行人依旧,但似乎都有()要事在身,行走匆匆,或低头看手机,却都无心去关注旁人,更无法给别人一个真诚的微笑。电话铃声响了,我接了,又挂了,无奈地探口气,诈骗电话,人与人之间是否缺乏一份真诚坦然的相待。我又想到自己对别人讲话时的拘谨,唯恐一句话的过失。我们连最平常的交谈难道也做不到真诚吗?
若我们的生命是树,那真诚便是我们生长需要的养料;若生命是花,那真诚便是花边芬芳的香味;若生命是一杯香茗,则真诚是那千年不散茶香。
我走出门,给了行人一个微笑。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家里请来的女佣人,也带过他,所以感情很深厚。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第一篇:杨绛先生《老王》读后感600字
老王,何许人也?一个底层的三轮车夫,一个身弱多病的老年人,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有些许卑微,些许愚昧。但,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人间真情,什么是笑对人生。
老王,是世间的一颗微尘,一颗平凡的微尘。纵观老王的一生,没有春风得意,没有惊人壮举,更没有豪情万丈,有的,只是随波逐流,只有命运留给他无尽的不公。一人,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行走在繁华的首都,像只过街老鼠,努力躲闪尘世中人们刺痛他心灵的目光,为一天的温饱疲于奔波。老王,一个底层的劳动人民,在这个都市里,过着卑微的一生,除了杨绛先生,无人关心,无人注意,至死,也无人陪伴,只有他的灵魂,继续忍受着漫漫的长夜,无尽的孤独深渊。他的一生,轻于鸿毛,像极了一颗尘埃,一颗无人问津的尘埃。
老王,一片叶,一片在狂风中无依无靠的叶。家,心灵的港湾。老王的心灵,却无依无靠,没有亲情的慰籍,老王便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他,是这个城市突兀的闯入者,在这个城市中单打独斗,彻夜品尝着孤独的滋味。叶落归根。他,却无家可归。他这片叶子,注定无法“化作春泥”,只能独飘零。
老王,一束光,一束在漫漫长夜中的黎明之光。
作为一个极不幸的老人,他完全有理由自怨自艾。但他没有,他选择了“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身世的不幸,他人的议论,对于他只是云淡风轻。他没有“以怨报怨”,只是默默忍受着,用他乐观的心态慢慢消化着。这个世界并没有给予他厚爱,他却燃烧自己的生命,为这个黑暗而混乱的世界带来温暖,带来幸福,用尽人生最后一份力量,为作者一家,送上了一份震撼人心的大礼。
或许,某日,在街头看见一位朴实、善良的三轮车夫,那就是他了,那个三轮车夫老王,那个笑对人生、奉献至死的老王。
《老王》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
隐隐约约地,好像看见了老王。那毫无血色的脸上透出疲惫与沧桑,那提着鸡蛋和香油的双手不住颤抖着,那轻轻的一声“我不吃”,竟成了他永远的定格。
老王,大家都知道,你很不幸。作为动荡社会里的下层人民,我无法想象,你经历了多少厌恶与鄙视。人们恶意地揣测你,妄加推论,甚至将此作为一种乐趣。你默默忍受着风、浪,那本就扬得不高的帆在风中肆意地狂舞着,但最终,没有落下。家的温暖,于你而言,就像清水缓缓流过指尖,有那么一天,会渐渐淡漠在心底。亲情之爱,在眼睫闪动的瞬间,已飘飞不见。岁月为何要将你的那只眼当做纪念?无人知晓。在生命的终点,你悄悄地拉上帷幕,从此,你静默在了大家的世界里。
老王,纵使生活再无情,你也依旧是那个真诚的你。岁月轮回,光阴似箭。你为他人奉献着,且不求回报。你从不吝啬一分钱,从不谋取眼前的一丝利益。你坚守,你执着,山河的变迁并没有让你就此沉沦。也许,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了祥子的影子,但你,比他高洁,比他坚定。周围时不时的乌烟瘴气该是多么熏人,你依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灯塔,也依旧卑微,但你,从不动摇。
那一份“最后的礼物”,亦不知凝结了多少的心血。也许拥有了他们,你可以继续感受世间万物,你可以看到光亮,看到温暖。可你没有。你知自己与杨先生的情谊深厚,纵使病痛已将你折磨得麻木,你还是用一颗朴实善良的内心,让我们热泪盈眶。
老王,大家只能这么称呼你了,我终不知你从何来,终不知你的名字,但我知道,你亦平凡,亦伟大。岁月的磨难使得这么多人忘记了自我,心甘情愿地陷入世俗。你没有。
物质上的支持本可以让你的生活有新的希望,你也本可以拿到更多的钱。你没有。老王,我看见你的背影,渐行渐远,终,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 译兰德诗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文革”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们仨》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但是,不知怎的,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有两句话说的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乐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见的太多太多,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释怀,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这样一番感言。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她只是像讲故事一般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
感谢杨绛先生,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感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及本原珍惜,读《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春意一天浓似一天,清华园里已是一片浓密的绿,一簇簇娇小的丁香花在叶绿丛中尽力地向外伸展,露出星星点点的花蕊。这些小花,挨挨挤挤,五颜六色,闪烁着亮光,风一紧,丁香的芬芳就飘逸进人的肺腑里,沁人心脾。
我从古月堂钻出来便看到了他,钱钟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满身儒雅气质。便觉眼前又站了一株丁香,不像藤萝般浓郁刺鼻,也不像喇叭般清淡无味,雅致清丽,蔚然而深秀。
我们两个在清华园的小道上踱步聊天,谈家乡,谈文学,他对我说:“我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心里默默赞同。
传说,七瓣丁香是爱情永恒的象征,少女时的我也曾在清华园的丁香树下苦苦寻找。而这时,我和他并肩之际,一朵七瓣丁香落在我的发间,馥香四溢。
菜园
在火焰万丈的红太阳足以穿透人身心的射线的笼罩下,人人都变得着了魔似的焦躁不安。人们狂热的相互扔着西红柿,扔着鸡蛋,扔着石子。红五类们打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号令把知识分子们都赶进了牛棚,一场荒诞的全民文化运动悄然成风,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我被剃了阴阳头,钟书被剃了十字头,我们都被“赶”到了“五七干校”。
我被安排在一个村庄里看菜园,钟书则在邻村看管工具,虽然近在咫尺却不得见面。一日我在园里浇水,忽见一个熟悉的声影晃过篱笆,是钟书!那熟悉的声影竟碰触了泪腺最敏感的部分。然后。按部就班,顺其自然,流泪。原来他任了通信员,每天取信都要路过这片菜园。我们坐在水渠边,晒着太阳,谈着话。
在这短暂而又珍贵的相聚时光里,我们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回忆我们过往的生活。回忆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回忆我生圆圆时被上了闷药裹在法绒包包里,回忆他在我临帖睡着时在我脸上画花脸。时间就像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绚丽,柔和,暖和,毫不刺眼。
就这样,我们在那片菜园地过了我们的六十岁。
青青兰草,幽幽其香;隐于深谷,馥郁其芳。穿行在喧闹的人群中,每天与不同的人擦肩而过,他们或迷失于灯红酒绿的城市,或烦琐于络绎不绝的喧闹,而你——最令我钦佩的人——杨绛,宛若空谷幽兰植于世间,不争不抢,不闻不躁,给世间留下一份温润的慰藉。
不知是在哪一天,早上还是下午,那本《我们仨》还有您与众不同的名字突然映入了我的眼帘,我们不期而遇,从此便开始一路同行。书页缓缓翻着,一段段故事娓娓道来:不必说著作和成就,留学的趣事,三里河的家;也不必说与钱媛、钱钟书先生一生的遇合给予每个人心灵的慰藉,文革的迫害压不跨先生坚韧的心性;单是杨绛先生对人生之路的感悟、对知识的渴求还有那毕生的学习经历便已让我等钦佩不已,望尘莫及!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次,父亲曾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答道:“一星期都白活了。”可想而知,文学的种子很早便已在年少的杨绛心中扎根,只待有知识的甘露滋养便可发芽,成长,绽放!那么我们可曾扪心自问过,如今的我们走在人生的光明大道上,坐拥便捷的求知手段却仍难有成就,缺的是什么?
天资聪颖、家庭熏陶、后天努力,成就了杨绛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书与学习更是杨绛一家最大的快乐与消遣,即使是在文革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书本,反之却提起笔来用批判、真切的话语奋起反驳——不仅译成了《堂吉诃德》而且著成了《干校六记》《洗澡》等多部著作——无一句控诉,无一句怨恨,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多么可贵啊,那谦逊好学的品质!始终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为人处世的道路。
人生之路很长,要为未来拼搏的很多,要活出个样来并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仿佛参天大树一味想着长高最后却徒留枝干,枝叶零落,形影相吊,岂不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失败?人生之路却也短,“少年贪玩,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兰,生于幽谷,不以不闻而不香,我想这恰似杨绛先生一生的写照。是您曾苦口婆心对我们说人生的路上不要总抱怨生活的不讲理,而要静下心来,淡泊名利,修炼自己。很想知道如今已103岁高龄的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重又提起笔来为《洗澡》写续?前尘不可追,人生既未终了,那就继续启程吧,去书写明天的锦绣文章!
当那天开始,我就一直很想和杨先生面对面谈论有关他了事情,但我一直没有机会,但是我心里一直有着您的模样,那么坚老的身躯,都那么老了还在那出版您的作品,但我知道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我知道这句话是写的您,杨绛先生:我很喜欢您的一部短篇小说《小阳春》,这篇小说,写的很好,但我感到了有你遗留下的那些作品,我就感受到你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永远的记住您,当人们想起一位老人那么高的年龄还在写作品时,我们会知道这个人是您,您那么坚持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当人很老时都会耳朵聋了,眼睛看东西模糊了,但你一直都在努力不管眼花缭乱都依然写,我们又有什么借口不认真学习呢?
我们不光学习,还要长大了像您一样那么奋斗写作品,我们渐渐长大不管我们遇到多么艰苦都要永远的记住您。是一位不管风吹雨打努力奋斗的先生付出了一生心血,努力到现在直到死去付出了不少心血的杨先生,就这样过完了他的一生。
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剧作家,她写的散文也别具一格。前不久,我拜读了《杨绛散文》一书。
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首诗:“
这本书共收集了杨绛的近四十篇佳作,当我仔细品味这些精致的散文时,感觉到她的文章总是平易自然地娓娓道来,细腻而不乏哲理。其文字不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映现出她人格深处的凛然大气。
作者脍炙人口的佳作不胜枚举,其中之一是《干校六记》。在整片文章中,她以平时的笔调,讲述干校劳动总的种种经历。从社科院的专家,沦为接受干校改造的人,杨绛没有抱怨命运的坎坷与不公,而是把经受的一切折磨,视为人生的一种锤炼。《干校六记》的叙述平淡而自然,不夸张,不虚构,不泄怒。她对“文革”不是口号式的批评,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掩卷体味。
《杨绛散文》还表现出了特有的幽默,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闪闪,轻松而不夸张。《丙午丁末年记事》一文,荡漾出回味悠长的幽默,她在挨批斗时被剃阴阳头,只好做了一顶假发。捂得头闷热不堪。在对自身命运的彷徨和无奈中,那幽默的自嘲,实际是一种自我宽阔。她把人生的心酸淡化处理,用含泪的笑,掩盖情感的创伤。因此,杨绛的散文,似乎不是刻意的创作的,没有语言和结构上的雕琢。但细读时,却在字里行间,透出了种种智慧和情感,犹如一杯清茶或温酒,包含着回味悠长的内涵。
文品即人品,通过阅读《杨绛散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动乱年代的回味,我可以感到一位学者型作家的大家风范。
2016年5月27日,杨绛老先生病逝。
对于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我,一无所知。
翻开这本《杨绛传》,我想要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灵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可书中的一个片段却让我颇为震撼。面对上海沦陷地公交车上的日军,杨绛一改从前的形象,铿锵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气节,那日本军官或许是被震慑到了,嚷嚷了几声便下了车。也许对祖国的热爱,不会被个人性格所局限,杨绛的爱国热情就在那一瞬间爆发了。
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杨绛激烈的反映,震动了她的同事,她抗议,她呐喊,正是当时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体现,铮铮傲骨、刚正不阿,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颗坚韧不拔的心。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合壁,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碎的事的回忆录。可就在我越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离死别的回忆录。书的第二部分,女儿和丈夫先后离去。杨绛却将这一令人痛苦不已的过程同梦幻的手段表现出来。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用一个人撑起了我们仨。
也许我对杨绛先生还没有了解透彻,对她的作品也没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从这篇《杨绛传》中至少我认识了一个坚韧、爱国、勇敢的女人。她不再以“钱钟书夫人”为世人所知。
她就是杨绛先生!
1.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杨绛
2.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杨绛
3.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杨绛
4.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杨绛
5. 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杨绛
6. 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杨绛
7.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杨绛
8.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杨绛
9.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杨绛
10. 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杨绛
11.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杨绛
12. 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杨绛
13.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杨绛
14.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杨绛
15. 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杨绛
16.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杨绛
17. 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杨绛
18.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杨绛
1.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杨绛
2.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杨绛
3. 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杨绛
4.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杨绛
5.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杨绛
6.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杨绛
7. 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杨绛
8.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
9.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杨绛
10. 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杨绛
1. 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杨绛
2.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杨绛
3. 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杨绛
4. 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5.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6.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杨绛
7.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杨绛
8. 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杨绛
9. 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10.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杨绛
11.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 到最后才发现 ,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 到最后才知道 , 世界是自己的 , 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一百岁感言》
12.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13.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 《将饮茶》
14.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15.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岁感言》
16.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杨绛
17. 他发愿说:"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 杨绛 《我们仨》
18.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 杨绛 《将饮茶》
19.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一百岁感言》
20.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
杨绛先生百岁诞辰之际,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门做了一期专题节目。现场嘉宾一共两位,三联书店的总编辑李昕是其中一位。节目中,李昕谈到了杨绛夫妇的精神境界和高风亮节,他们三十多年不换房,不装修,不买家具,但是他们捐出两人全部的版税超过1000万元,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好读书基金会”,扶助贫困学生。
节目播出后,帮杨绛先生料理版权的友人吴学昭,特意给李昕打来电话:“你们这期节目做得不错,杨先生看了很高兴。但她发现你有个地方讲错了。”李昕听了心里一惊,忙问:“什么地方?”吴学昭回答说:“杨绛夫妇在清华大学设立的是‘好读书奖学金’,但是被你说成‘好读书基金会’了。她说,设立奖学金比较简单,但建立基金会就不同了。那是得按国家有关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需有规范的章程,有组织机构和开展活动的专职工作人员,还要申报民政部门批准,才可向公众募捐。这两个概念不能混淆。所以杨先生让我告诉你,今后若是再提到此事,一定要把说法改过来,不要一错再错,造成别人以讹传讹。”李昕听了,深感惭愧,请吴学昭代自己向杨先生道歉。
虽然只是个小错误,但杨绛先生的严谨和认真,令人受教。杨绛先生之所以令人敬仰和钦佩,正是得益于她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1、你现在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背生字,做习题,一天不得间断,因为学习语言,不进则退。
3、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4、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5、默存一口咬定自己是钱钟书。黄大夫说:“我认识钱钟书的爱人。”默存经得起考验,报出了他爱人的名字。
6、责怪人家说话不真实,等于责怪一篇小说不是构自事实,一幅图画不如照相准确。
7、我现在回想,盛衰的交替,也就是那么一刹那间,我算是亲眼看见了。
8、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9、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
10、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11、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12、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13、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4、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15、皱面先生是天主教徒,也许就因为要娶她而进教的吧?天主教不准结婚,可是离过婚的人想必也准进教。
16、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17、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越远,越怕从此不见。
18、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19、晚霞渐渐暗淡,暮霭沉沉,野旷天低,菜地一片昏暗,远近不见一人,也不见一点灯光。
20、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21、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22、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的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23、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24、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5、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26、比喻只是比喻。比喻只有助于表达一个意思,并不能判定事物的是非虚实……比喻不是论断。
27、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28、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9、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
30、人间没有单纯快乐。快乐总带着烦恼和忧郁。人间也没有永远。
31、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32、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33、我们都懂得'自由是规律的认识';明知这扇门牢牢锁著呢,推它,撞它,也是徒然。
34、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
35、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36、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而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37、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38、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39、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40、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41、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42、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43、你的问题,是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44、默存的新衬衣请当地的大娘代洗,洗完就不见了。我只愁他跌落水塘;能请人代洗,便赔掉几件衣服也值得。
45、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46、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47、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
48、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
49、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
50、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51、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52、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53、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54、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55、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
56、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57、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有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58、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59、我们夫妇常说;但愿多一二知己,不要众多不相知的人闻名。
60、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的书不多但想的太多。
61、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62、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63、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6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65、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66、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67、我本来是个胆小鬼;不问有鬼无鬼,反正就是怕鬼。晚上别说黑地里,便是灯光雪亮的地方,忽然间也会胆怯,不敢从东屋走到西屋。
68、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69、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70、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71、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
1、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2、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3、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4、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5、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6、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7、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8、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9、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0、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1、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2、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13、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14、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15、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16、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17、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18、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19、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20、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21、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22、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23、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24、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25、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6、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27、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28、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9、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30、胡小姐觉得他(余楠——编者注)攥着两拳头一文不花,活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听说他屡遭女人白眼,想必有缘故。不过,作为一个丈夫呢,这也不失为美德。他好比俭啬的管家婆,决不挥霍浪费。反正她早就提出条件,结了婚,财政权归她。余楠一口答应。在他,财政权不过是管理权而已,所有权还是他的,连胡小姐本人也是他的。
31、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32、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3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3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5、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36、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37、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38、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初识杨绛,并不只是初中课文《老王》作者署名那栏,更是在桑妮的《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一书。
杨绛与钱钟书
不同于这位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几番辗转在徐志摩与梁思成复杂纠缠,更是不似陆小曼抛下世俗偏见毅然追求同情人的双宿双飞,杨绛与钱钟书的感情进程似是显得太过平淡和顺利。古人的天作佳偶、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是对于他们的完美诠释。不知为何,我很难去主动关注历史名人的伟大事迹,吸引我的,往往是他们对于生活中爱的态度。
出生书香门第的杨绛得益于家中的西洋文化教育,同一般传统教育的女子大有不同。她既有着中国女子骨子里的坚韧、明理善解,又兼具着西方的优雅、烂漫。我想,这才造就在那个春意盎然的日子,他们在清华园图书馆的无意邂逅彼此,从此落下了一生的爱。我想,就是在那个日子,杨绛眼中这位温文尔雅、满身的文化熏陶出来的气度的男子钱钟书,怕也是从此铭记住了当时女子白皙而微微透着一抹红晕的娇俏面庞,那股青春女子独有的气息。古人曰:红线七分月老牵,三分红线靠自己。可我觉着,这桩一见钟情、万中无挑的美缘,当是红线七分自己牵,三分红线靠月老。
理解和包容
古诗经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应当说的便是杨绛吧。古往今来,能得美貌与智慧这两者之一二,世间已是罕有,在文化的碰撞,时代的进伐下,杨绛先生恰就兼得二者。对幸福美满、相濡以沫、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婚姻这里,也是世家女子皆向往的。她应当是上天的娇儿,她人所心心念,都应在她身上,实难让女不艳羡。殊不知,杨绛的事事遂愿,都归功于她的细心经营、关怀备至、包容善解。
钱钟书看似成熟稳重,但骨子里的天真和孩子气经常让人困扰。可当杨绛与钱钟书结合后,并未如他人所想将其变成世俗、处事圆滑的人,她保留下了他的这份本质,她尊重了丈夫的一切,不改变,不排斥,不柔弱地帮助丈夫,也在自己领域有所成就,这不正是婚姻最好的模样吗?有次杨绛生病住院,家里只剩钱钟书一人操持家务。时日一长,这下好了,家里的门轴不小心被摔成金属块,窗布被他写作时的墨水溅黑了一大片……诸如此类惨境数不胜数。房东太太看不下去,探望杨绛提了提,杨绛笑了,安慰房东一切等她出院就会还原。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杨绛出了院,没几天,门轴换了新的,家里的窗布洁白如昔……家中皆如她所言。除了在生活上对钱钟书的细心照顾,她在他文学创作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围城》这一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佳作就是在这样的日子中悄然诞生。如果没有杨绛的支持,《围城》可能不会出现。当钱钟书萌生写作的想法时,教书的忙碌以及其他不可抗因素的存在使他搁浅下了这个想法。但杨绛一眼便了解了他的心思,她也不言,向学校申请暂代钱钟书所负责科目的授业。
批准下来,钱钟书也被通知,他也了然,不言,自此埋头于古辞典书中,经往长久,后面也才有了那句吃了鸡蛋,未必要去看那下蛋的是何许鸡也?
如果没有杨绛,就不会有那个保留天真和孩子气的钱钟书,也就没有了《围城》。所以,杨绛,你的存在是何等重要,你不凡背后的一切,是应当让所有的女子而学习的,所认知的。
杨绛(jiàng),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2岁寿辰。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杨绛曾说,我最珍惜和感念的是与家人的亲近。
家在杨绛心中是人生的核心。自从嫁给钱钟书后,杨绛一直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以至于心疼女儿的父亲不免心有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钱钟书的婶婶夸杨绛:“季康(杨绛本名杨季康)啊,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是痴人有痴福。”
生活中笨手笨脚的钱钟书常常碰到墨水瓶弄翻了污染了桌布,台灯、门轴坏了等等琐事,杨绛一说“不要紧”,问题就解决了。在牛津大学学习时,因钱钟书不喜欢古文书学加上粗心竟考了不及格,这大概是他一生中在文科领域考的唯一的不及格。杨绛用一只耳挖子的尖头,一个一个点着帮助钱钟书认识英国古人到今天书写是如何变化的,钱钟书看清楚了就很容易的过关了。
钱钟书有今天的著作面世,既是杨绛担负了大多数家庭琐事,更直接的还是因杨绛拼命保存了钱钟书许多重要手稿。从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时期,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拼命地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钱钟书《围城》创作也正是在杨绛创作的启发下动的念头。为此杨绛节衣缩食,辞退保姆,自任“灶下婢”,让钱钟书减少教课时间全心创作。
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对此,杨绛认为:“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去世后,杨绛整理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钱钟书英文和中文手稿。特别是钱钟书英文手稿,还蕴含着钱钟书先生想写而未能完成的英文《管锥编》。杨绛写出了一家人感人至深的散文集《我们仨》,这个书题原来是女儿钱瑗准备写而未能完成的。杨绛把这个称之为:我们仨失散了,留下我独自打扫现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如果说专家们总是把人生的主要时间花在专业上,那么杨绛的专业应该是守望家园的园丁,而且无怨无悔。即便如此,百岁杨绛回忆中有女儿童年因为看着妈妈要批改众多学生作业而不能陪她玩,含着眼泪抡起小拳头作势要砸作业本的情景;有因告诉钱钟书女儿离世消息后钱钟书伤心而难以承受的后悔。杨绛的“家”承载着百年悲欢和深切动人的人生温情,闪烁着理想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