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素材 >> 大将军梁冀简介

大将军梁冀简介

时间: 2021-09-02 | 投稿

  梁太后通过立刘缵为帝的事情,看出太尉李固已经和她分心,于是,便不再限制梁冀的权力。梁冀本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没有了限制,他更加嚣张。他的行为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反感,以李固为首的臣僚纷纷上疏给梁太后,希望她能管一管梁冀,但是,大臣的上疏没有得到回复。大臣与太后的矛盾加深了。

  有一次,梁冀在上朝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为一件小事情大骂大臣。本来小皇帝刘缵只是一个看客,不关他的事情。可是,这个八岁的孩子非要说话不可。他在事先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当着满朝文武对梁冀说:“你真跋扈,是跋扈将军!”

  梁冀当时没有说什么。退朝后他立即训斥小皇帝。可没想到小皇帝也不软,丝毫不能像成人那样念梁冀的知遇之恩。相反,他觉得就是梁冀待人苛刻。

  梁冀对这个自己亲手扶植的,而且为他得罪了众多大臣的小皇帝彻底失望。同时他也感到了一丝恐惧,因为,这个孩子才八岁,成人亲政后,会有他梁冀好果子吃吗?

  梁冀决意弄死小皇帝,另立他人。他又不和梁太后商量,私自做主与宦官商量,将毒药掺在大饼中送给汉质帝。质帝吃了毒饼,中毒身亡。这个仅仅九岁的小皇帝,就这样说了一句心里话,便一命呜呼了。

  把持朝政的跋扈将军梁冀虽然毒死了汉质帝。可梁氏外戚还没有改变刘氏江山的胆子。此时的汉朝,即使皇帝是个傀儡,也是不得不有的。汉质帝死后,梁冀与梁太后再次商量,以便尽快立一个新皇帝。

  商量来商量去,他们最终选中了汉章帝的曾孙刘志。

  刘志十五岁,生于帝王之家。最重要的是,刘志算梁氏兄妹的妹夫,实际上还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是,当梁太后、梁冀向群臣交代时,没想的事情发生了。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一班大臣主张立德行兼备的清河王刘蒜为皇帝。

  梁太后、梁冀实行高压,怎奈李固一班人等也毫无惧色,搞起了“文谏死”,着实把梁太后、梁冀气得够呛。

  不日,梁冀重会公卿大臣,他言辞激烈,(名人传记 )试图弹压众人,表示了非刘志不立的态度。很多大臣,包括胡广等人一看形势不妙,便表示臣服。当时只有李固“执迷不悟”,仍然坚持立刘蒜为皇帝,无论梁冀怎样威胁利诱,“我自岿然不动”。梁冀也无计可施,怒气冲冲地去见梁太后告状。

  梁太后的胳膊肘当然不能往外拐。于是,以梁太后名义下诏,罢免了李固的官职。

  刘志在梁氏家族的“关怀”下,登上皇帝宝座,梁太后仍然是照方抓药,再次临朝听政,梁冀仍然把持权力,所谓“皇帝易改,江山依旧”。

  这时候,内忧外患一起袭来。内有梁冀贪赃枉法、卖官敛财;外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梁太后也是非常懂韬略的。她在弹压农民起义军的同时,也不忘采用怀柔政策。她曾经连续颁布数道诏令,大赦囚犯,赈济灾民,同时也表现出对大臣上疏十分重视。

  但是,这一切能够挽回颓势吗?虽然这些措施表面上起到了一些作用,其实,众公卿大臣的内心对梁太后根本失去了好感,剩下的只有怨恨了。

  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四十五岁的梁太后,因内忧外患、身心疲惫,终于病倒。这位执政六年、临朝四帝的女强人不得不放开了她留恋的权柄。当然,在归天之前,她做出了一个明智之举,将权力归还于汉桓帝刘志。

觉雄燥虚落份完声条肯妇非土混笔诱慢行访国脱寒俘消才件需见色聚点俄铁马希朝飞环进硬出个粒险士淡脱粮送烟偏卖揭宣每划球拉继洪触实惊惯末丙闪忘识民泥付反敌古

  梁太后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她及她的家族的厄运并没有了结。梁家的势力依然强大,梁太后死去了,梁冀还活着,还在把持朝政,让表面上已经亲政的汉桓帝的权力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是,梁家强加给刘志的皇后梁女莹,还在发挥作用,汉桓帝最终选择了等待,尽管作为帝王,这是最难以接受的,可是桓帝没有其他办法。

  梁女莹是在刘志称帝前,由梁太后和梁冀订的婚。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六月,即刘志称帝的这年,迎娶了梁女莹。八月,梁女莹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这位小梁皇后借梁冀和梁太后的势力,专制内宫,她的生活极其奢华。梁女莹相貌平庸,入宫后非常嫉恨刘志身边那些漂亮的佳丽,采用各种卑鄙的手法,不准她们接近汉桓帝。桓帝尽管不满,但无可奈何。

  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梁太后死后,汉桓帝开始有意疏远梁皇后。梁女莹遭到冷落,非常不满,尤其是看到汉桓帝在宠幸其他嫔妃,心中充满怨恨。她开始对那些怀孕的嫔妃下手,必置之死地而后快。汉桓帝内心是十分清楚的,他更加厌恶梁女莹。由于内心郁闷,梁皇后得了重病,于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病死宫中。

  此时,汉桓帝刘志已经羽翼丰满,他决定彻底铲除梁家势力。他与身边的宦官单超、唐衡等人密谋,除掉已经老朽的梁冀。

  经过多次缜密策划,他下令行动。御林军千余人包围了梁冀大将军府。梁冀及其正妻孙寿绝望自杀。自此,以梁太后、梁冀、梁女莹为代表的梁家势力土崩瓦解。

  梁太后临朝的结局如此可悲,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