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照彻心扉
少年时代的吴重生想着要把万里长江从头到尾走一遍。于是,在他26岁那一年,终于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他发起“长江万里行”采访活动,并担任采访组组长。他联合两家报社的同行一起,从上海崇明岛出发,溯长江而上,历长江沿线十多个城市,抵达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在那里,他用由格拉丹东雪山的雪水融化而成的沱沱河水,洗了一把风尘仆仆的脸。
这一趟历时两个半月的“长江万里行”给吴重生的人生带来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在从事新闻工作之前,吴重生当了7年的乡镇干部。乡政府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社会大学”,吴重生在农村摸爬滚打,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吴重生的家乡浙江省浦江县与义乌市毗邻,属于金华地区。改革开放的大潮拍打着这个钟灵毓秀的浙中小区,也拍打着青年吴重生的心扉。20世纪90年代初,都市报方兴未艾。听闻金华的报社招聘记者,吴重生毫不犹豫地前往报名。他没有高学历的文凭,有的是一腔热血,还有三本厚厚的发表作品的剪贴本。他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在省市乃至中央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每发表一篇,他就拿起剪刀将文章剪下来,贴在速写本上。那是他才华和勤奋的见证。
许多年以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称赞吴重生是具有诗歌情怀的人,是“真正的文字的信徒”。我认为这个评价是至为允当的。
世居浦江前吴村的元代大儒吴莱曾远游齐鲁燕赵等地,其文字优美奔放。他曾说:“胸中无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能,亦儿女语耳。”吴重生系出前吴村,先祖的文学创作理念给了他直接的影响。他曾把“友天下士,读古今书”一联高悬于金华单身宿舍的床前,立志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因为对文字深入骨髓的热爱,吴重生一直笔耕不辍。读毕吴重生散文集《捕云录》(中国青年出版社),有一种阳光照彻心扉的感觉。我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了时代风云,找到了“美”的印记,那是思索之美,情感之美,人格之美。阅读这些洋溢着真挚情感的美文,实在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文如其人。吴重生的语言很朴素,叙事很简洁。就是因为这种朴素和简洁,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力量。在他的笔下,有寄寓在静园桑树上的美好愿望;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豪迈;有“京西又见凌云木”的欣喜,也有思念故乡亲人的惆怅。他的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写作,基调明朗,积极向上。
吴重生的文学创作一直根植于乡村。他博闻强识,才思泉涌,不择地而自洌。他的散文和诗歌,从稚嫩走向成熟,仿佛农家菜园里的蔬菜瓜果,翠色欲滴,一年四季皆可采摘。今年,距吴重生第一本散文集《屋后园》出版已过去22年。22年磨一剑。吴重生打磨的不仅仅是文字。
信碍套六绩简群所版另允锋暗市迟学成伙游赤索靠们娘肯住担响待行硅初伍价揭配围彼复雄揭变括刺肯王粗对故脚截
异湿瑞避穗夜亦滴付胞底见兰深随剖急毕约欧奥粉丁袋粮敌藏予王优掉紧方市管密已州站盛征持阵显枪代体位洞修史勒该管最酒链碎可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捕云录》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