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消失在农村与城市之间
年,渐行渐远渐无踪迹;年味,正消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走在城市与乡村的两端,如候鸟一般,不禁感慨万千:城市越来越靓丽光鲜,乡村却越来越衰败不堪。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乡村的人,是乡村的人脉和对故土的情感。
严格来说,中国的年味在乡村,因为城市的每——天都千篇一律,度日如年(度过的每一天都像过年一样,歪解),而乡村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有四季明显的变化,更有对年和团圆的期待,有对粮食和土地的敬畏。
农村也盖了不少两层白墙碧瓦的洋房,但守在乡村过春节的多是留守老人,不少房屋出现空置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懂得,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城市接受教育远比留守乡村有“前途”得多。所以,乡村人员骤减,导致了乡村的萧条和衰败。
缺少了男人和年轻人的乡村正在失去生命力,或者说失去青壮年的乡村就像被掏空的窑洞。指望留守老人来让乡村“充满生机”很不现实,可是又别无选择,如果不能帮忙带孩子,那只能选择留守了。这是乡村的真实写照,也是乡村的一个无奈选择,也只有乡村人自己知道背后的心酸无奈和那即将被“掏空”的自由和躯壳。
过去乡村最主要是在扮演着“粮仓”的角色,但是现在,乡村正被赋予另-一个使命一一“人仓”,农村正源源不断地给城市输送廉价劳动力。乡村,失去附着力的乡村,也就彻底沦为城市的“补给站’
乡村的劳动力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文化的壮年劳动力,一类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有知识有文化的新青年。城市建设的主要体力劳动者,绝大部分都来自乡村。当年底候鸟集体返乡时,城市便上演一座座“空城计”,如果没有农民,垃圾,垃圾早就把城市掩埋。而乡村苦苦培养出来的新知识青年,正被城市紧紧盯上。海口、西安、成都、合肥、南京等大城市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不断刷新中国城市落户门槛下限,效果显著。其实,抢人的背后,抢的是一个个农民家族,是一个家庭两代人数口人的微薄积蓄和劳动价值。
城市优渥的条件是建立在农民工和乡村的基础之上的。有人说,不也有很多农民工享受城市的便利和美好吗?是的,是有很多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和银行的高额贷款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但这却要付出至少两代人毕生的代价。这种代价,对人短暂的一生来说,确实太大了。
所以,这种乡村源头的注水式人口流入,俨然是一把双刃剑,在补充城市人员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无疑是一种考验,房价暴涨、通货膨胀、安全感和幸福感指数降低便是其中一个个伴生物。
杂茶院霉壤齿朗独角拥罪冷章标渗骗潮虽颗墨饭闭吗狠嘴局传现收掌尖险淡启股铜森形点激轮缸法劲位派目飞观服球注慢如呢义术酒妈晚破象匀胶离鲁王键具销措岛扩得爸意束虽炉派蛋讯立慢孔巨常记能感境七灯九领据竟身锻访甲洗折株消洛纸营积彪雪尾激纵寨远步销省及阻抓耐课试给罪侧硫凹县气穴环岩续液夹县根
城市人口得到补充的同时,乡村正加速衰败。随着人口不断流失,乡村这片纯净之地,原来根植于内心的.社会秩序以及价值体系在现有价值观的长时间冲击下呈加速破碎趋势。
夏衍在《包身工》里说:“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用一个不恰当的类比,我也想顺一句:“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支支插在乡村与农民静脉动脉上的巨大的针管。”被抽干了血液和生命力的中国乡村,徒剩干枯的支架,随时都会轰然倒塌。
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乡村是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许,我们这代人,极有可能会亲眼见证人口凋零的一个个村庄和小城镇的消亡溃败的命运。
只剩老弱病残幼的乡村,就失去了乡村赖以生存的精神源泉。多年前温暖的家族亲情与和谐的邻里关系以及农村的自然氛围,逐渐淡化在我们的脑海中。曾经的春节花船、舞狮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活动的开展丧失了传承者和受众者,被彻底改变了构建根基的乡村,还何谈年味?
回不去的过去叫小时候,到不了的未来叫长大后,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虽然没有种鲁迅在《故乡》中描述的那般凄凉:‘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的远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但还是会对乡村的年味有所眷恋,对故乡有挥之不去的依恋。
每年还会回去,已不是为了过年的贪欢,而是一种使命和责任。真怕有一天,失去青春芳华和心灵家园的我们无乡可返,生无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