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部闻名世界的战争经典《孙子兵法》。这部兵家奇书可以称为战争方面极其“系统”的理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现代化的战争理论也没能动摇它的根基。孙子曰:“兵者,诡道也!”诡者,欺诈也。欺诈什么?欺诈的是对方的感情和性格上的弱点。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每一计都是针对敌方主帅性格上的弱点而设,并可以起到防止己方将帅性格弱点被敌方利用的作用。比如:“围魏救赵、暗渡陈仓、调虎离山、远交近攻、指桑骂槐、美人计、反间计、走为上计”等等。
其中的“走为上计”乃将帅能够审时度势的明智策略,避免了硬拼(感情冲动)给军队造成的伤亡。
又比如《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
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
只知道死拼硬打的人,就有可能被诱杀;
只顾贪生活命的人,就有可能被俘虏;
性情暴烈、急躁易怒,就有可能被敌人的侮辱激怒而中计;
廉洁好名,就有可能被流言中伤而落入敌人的圈套;
过分爱护百姓,就有可能因敌扰民而陷于被动。
以上五种情况,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全军覆没,将帅被杀,都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对此,不能不予以充分的重视。
所以,古书有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可见,《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所涵盖的有关智谋的丰富内容,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今天,人类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人们对《三十六计》还是情有独钟,绝大多数人认为其中富含“智”与“巧”,并将它推而广之,应用于政治、经济、哲学、人生、管理、商界等各个相关领域。其实,《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决不只是“智”与“巧”的组合,最主要的是“淡泊宁静”的功夫。
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又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里所说的“辅周”和“知彼知己”都是“宁静致远”的具体表现。
智障投层需举血纳从氯上整钻树献杨位坡输锻义锁柴孟户圈学八育勒掌秦首专工需提剥然链天消链还理焊牧我们低蒙挑有胞穷夏他侯陈麻季回七省较操抽焊心律锻七广焦广旬呈析典井盛久队
有人说:“战争打的不是谋略,而是指挥员的性格,性格的弱点,会造成行动上的失误,就成为战场的突破口。”此话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说明,选择或培养人才时所注重的应该是性格和品德,其次才是知识和谋略。在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场上,共产党军队60万与国民党军队80万进行决战,如果把当时敌对双方的人员装备等要素输入今天的电脑进行军事对抗,那么,在电脑上解放军与国军就是打上一百次,也必输无疑。由于当时能够严重影响战局的、不可原谅的、不可思议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战局向着有利于解放军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是现代先进的电脑所无法设计的。而所谓的“人为因素”就是双方指战员的不同性格,仔细研究一下淮海战役的详细资料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东汉末年的刘备征战多年,屡败屡战,感叹自己没有人才辅佐,所以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不只是因为诸葛亮深通天文、地理、兵法和数术,更主要的是他清净而又深远的品格修养,他具有这样的品格,才会有如此博学(这一点在他的《诫子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才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否则,刘备只须精心培养一名(像马谡那样)能将《孙子兵法》烂熟于心的博士也就可以了,何必去请诸葛亮呢?
而且,诸葛亮没有读过“军校”,也没有带过乡勇或团练,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却一出山就能够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狄仁杰和包拯,也都没有上过“公安警官学校”,却能够断案如神,这都是“宁静致远”的典型。
而且,在《孙子兵法》第一篇中说:
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不胜,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所谓“庙筭”,是指在庙堂中机谋策划以后的结果。“庙筭”,并不是指在神庙中算卦,因为从古至今,还没有一场战争是通过算卦而取胜的。庙,在古代,是庄严神圣的地方,必须诚心涤虑,不能掺杂任何私人感情和旁杂的念头,倘若在谋划中掺杂个人情绪,谋划中就必然存在严重的失误,失败就会成为必然。所以,在神圣的庙堂之上,在“神灵”的监督之下,必然不敢有私心杂念,才能严肃谨慎地研究战略战术,才能做到“知彼知己”。虽然现在“筭”字与“算”字通用,但是,“算”是指计算,属于方法;而“筭”,是指计数的筹码,属于工具,是胜负结果的特殊表象。所以说,“庙筭”与“野算”,是有极大区别的。
假如熟读各种兵书,就能成为军事家,那么,“纸上谈兵”的赵括和“失街亭”的马谡就是前车之鉴。
上一篇: 让白色污染悄悄地走绿色生命轻轻地回
下一篇: 惊魂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