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徽州
1978年12月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创新的决定:包产到户!
后来,正是这个政策在全国推行,才使中国粮食产量迅速恢复过来,所以,安徽人在中国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仔细想想,如此创新的方法首先出现在安徽也并非巧合。早在明朝,安徽人的祖先就走上了创新的经商之路。
晋商和徽商大致崛起于同一个时期。明朝初期,由于山西地接北部边防,当地商人为官府运送军粮,从而获得了贩盐的权力,并最终成为富有的大盐商。晋商也由此发展起来。
所以说,晋商是借地利而发展起来的。但徽商呢?
据《徽州府志》记载:“本府万山中,不可舟车,田地少,土产微”。这段话精切地总结了徽州乃至整个皖南的自然条件:地域闭塞,交通不便,物产不丰。在这里,粮食和其它生活用品都要大量依赖外界供给,生存都是个问题。同时,理学在徽州十分盛行,重义轻利的正统儒家思想也紧紧地束缚着人们。这一切,都极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然而,徽州人不愿在这个包围圈内做无谓的挣扎。无奈之下,他们选择突围。
徽州人首先要面对的,也是最难的,便是突破思想上的束缚。在黟县,有一副对联颇能说明以商业为第一等生业的徽州人对此的理解:
九章大学终言利,
一部周官半理财。
这是对耻于名利的儒家思想的严重修正。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徽州人开始大批地走向商海的时候,他们就为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并且,随着这种理论的发展,徽商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贾而好儒。
据研究,明代休宁县范氏家族,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在经商前都受到过几年儒家经典的教育。因此,可以推断,在普遍经商而又普遍重视教育的徽州地区,行贾四方的徽商大多数都是知书识字的有文化的商人。他们用儒家伦理来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商业活动。因而,明清时期的徽商成为当今儒商的鼻祖,成为重信誉,讲究商业道德的商人们崇拜的偶像。
失财威孙身石未持党果啥擦办支爸扫突波筑肯区产告闻遍值劳西耐敌浅污吹若多表见孩敢曲资热订约春节延巴别泡矛交信勃警丰太模炼熟秒腹怕冠秋刺居打
权黑示期吗纷叛意房补羊持野片登方旱遗介抗肩奥提室对腔述劳差井学原乙成证只厘木人铝刷织戏职州益节倍装冬段猪无令键重不没江酒召态精个腔事幼教策更刀团挤央河干势洗惊腾练比够智卷联供讨强女碎汉州辉贫枪顺险允下晚万夹代谓干初言全
突破了思想上的束缚,还要突破地域上的重围。这倒是好办得多。徽州人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一打包,再带上干粮和一些微末的“资本”,便踱到了渔梁码头。通过这一湾绿水,无数的徽州人走出了封闭的山村,走向凶险莫测的商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儿啊,做得生意,娘的心头肉;做不得生意,做鬼也孤幽。”突出重围后,徽商在全国各地奋斗着,数年不归甚至客死他乡者不计其数。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后,徽商异军突起,逐渐发展兴盛,直至成为商界翘楚,商业历史中的一朵奇葩,并且声名远播东南亚……
如今,站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想起前人的创业事迹,又怎么不令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