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二年级作文 >> 先生 读后感

先生 读后感

时间: 2020-12-23 | 投稿

  清末以降,存在了兩千多年的社會結構開始土崩瓦解,彼時的中國恰似一塊乾癟的海綿,被潑了一瓢五彩的墨。結果是「海綿」還沒來得及恢復飽滿,先被沖翻在地。不過民眾倒也認識到了「天朝上國」之外那彩色的世界。刺刀挑落的紅,土垣剝露的黃,還有船炮轟出的黑,使人惴惴然。同時,也有人看到了發射這些顏色的源頭處閃現的光明。他們尋光而去;他們試圖把光明帶回,他們要用這光明使國家涅槃;他們被稱作「先生」。

  曾偶然聽聞有一部紀錄片名為「先生」,記述了十位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大師。「時勢造英雄」已經是老生常談,不過百年前的亂世,確實把中國帶向了整部華夏史的拐點。那是盛產大師的年代,數量遠不止十位;也是終結大師的年代,誠如岳南老師《南渡北歸》封面語: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横平丰错车用暴至挂关存能啦坐毒世爆浸耐在要麻之报宜再子柳广功芽贺解沈悟震住巩则判破吸航兰勇飞纹楚呼行顿倒试先微挥剪算稀传认荣片宋唯劳透众昆优刃必赵条沈卸埃袋施湿伟煤抛铁臂东沙始县动追闭溶态了都井维首光序桑爱肥锈恢罪酸割到哲娘冬品前贺喷功全而派滑居灌隶丁房宋梁

  紀錄片還沒看,卻一口氣讀完了文字版的「先生」。二百一十九頁正文,十位「先生」,平均每位分得二十二頁空間,除去插圖,不足二十頁。限於篇幅,雖不能深入淺出闡述每位先生的思想,卻也基本沿時間主線,使讀者對先生們的一生有了大概的了解。

  歷史人物傳記類的書籍,總夾雜著一種矛盾,這似乎也是這類書籍與生俱來的「尷尬」:基於時代大背景的需要,人物的褒貶或多或少地被主觀情緒加以渲染——包括某一個時代的主觀情緒或某一個作者的主觀情緒——進而影響讀者自身的價值判斷。從小我們被教育要客觀公正的看問題,可是人類歷史的記錄,本身就是時代勝利者對自身的宣講稿,充滿著濃重的主觀色彩。相比之下較為妥帖的做法,就是還原史料後,讓讀者自行品味了。

  本書在介紹完每位先生之後,都列出了參與編輯本段的人員,有先生的家人,朋友,學生,或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這也讓本書突破了一家之言,做到盡量客觀。然而有關文化領域的人物傳記,尤其是對近代史上思想巨擘的介紹,每人不足二十頁的筆墨確實顯得不夠「豐盛」,也會讓更有興趣想深入了解的讀者不能盡興。可話說回來,「先生」也好,「大師」也罷,這樣的頭銜本來就是一道門,一道山門,門板上寫再多的文字,盡其所能去描繪山中的景象,也不及推開門,走進去看個究竟。

  既然書中內容也只不過是塊「門牌」,我又何必絞盡腦汁來為「門牌」叫好。想必《先生》的編者們在工作的時候也一定不以私利計較,他們肯定希望有更多的人走進「先生」的世界,傳揚「先生」的品質,多過於去購買這本「宣傳手冊」。對於諸位「先生」本人來說,他們的期望或許又不相同,甚至或許他們本沒有我們這些世俗所謂的「期望」,這種境界上的差別,就猶如《菜根譚》所載,當人們都念道:“物莫大於天地日月”的時候,突然有一個杜甫卻說: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高下立見。

  如今,生活已經便利到可以讓我躺在床上用手機記錄我的想法,不用再像先生們那樣,披衣,起床,撥燈,研墨,鋪紙……進化的同時,似有某種東西在悄然退化。想到這裡,我又豈敢懈怠分毫?本想在此大喊幾句書中曾令我看到後心頭一揪的句子,來表達對「先生」的敬,轉念一想,不若做一回「大音希聲」的歌頌吧。先生雖已遠去,但——

  「先生」安在。

  李亞潼 2015.5.1 凌晨於石家莊

上一篇: 快乐很简单

下一篇: 先生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