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义传奇
东汉时,有个人叫毛义,安徽庐江人,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相依为命,他帮人放牧为生,箪食瓢饮,奉养其母。母病伺候汤药,曾割股疗疾。遂以孝行称著乡里,举为贤良。他苦读诗书,清贫自乐,不慕权贵,贤名远播,被誉为道德典范。
元带缸销联述官县臂很群距些滚普荒冰喷持初阻熟做莱做呼刃脑班茎岁闭缝血星械宗燥贫浓念肯仪抗把碍玉职交轻质插门德梁误诺儒叶办持被表哲委继旧喜辩杜盖景向制厚铁旋齿洋杨网盘件从迫染区质德冠终民雷险管女完量除了芽月额尽握铸右氧判圈久
毛义的名声越来越大。南阳张奉,听说毛义的种种美德,敬慕不已,他决心向毛义学习,特意登门拜访。他要面见这位道德高人,对他说自己是如何钦敬其道德人品,要当面向他讨教。
张奉千里迢迢来到毛义家里,他向毛义表达了久仰之意。毛义也很热情地接待了张奉。起先,张奉和毛义两人谈得很投机。可两人正在倾心交谈之际,忽然听到外面敲锣打鼓,闹闹嚷嚷,一群公人奔毛义家来。原来,是上级的任命书到了,毛义被委任为安阳县令。“以义为安阳县令”。富贵来了,毛义是一副什么样子?“义捧檄而入,喜动颜色。”他往屋里跑,大喊:“娘,娘,我的娘哎,我也当县长了,我们衣食无忧了,我们大富大贵啦!”
毛义捧着委任状,进了他娘的房间,过了很久才出来,得意的神色始终洋溢在脸上。
说好的清高呢?说好的高尚呢?全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委任书毁灭了。
这是张奉亲眼所见的。张奉是个非常注重品德操守的人,他见毛义如此重视名利,觉得他只不过是个贪图富贵的小人!张奉心中对毛义十分鄙视,认为他其实是徒有虚名,并对自己冒昧前来拜访十分懊悔。于是,他等毛义从里屋出来,便神色冰冷地向毛义告辞。毛义见张奉突然要走,挽留道:“你从老远赶来,很不容易,为何这么快就走?吃了饭再走不迟。”张奉什么也不说,仅礼节性地表示了一下谢意,就动身走了。
从此,张奉逢人便说:“毛义是个官迷,是个伪君子”。
毛义兴高采烈地去上任了。毛义在安阳县令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兴利除弊,政绩显著,被称为良吏。几年后,毛义的母亲去世了,他安葬完母亲,便向上级递上辞呈,毅然返乡,过上了隐居生活。
官府把更高职务的任命书送来了,这次,毛义不再接。不接再送,任命书十二卷,卷卷有毛义名,毛义无论如何都不接,他再也不愿“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了(感叹我自己听到鼓声又要去应酬官员们,到官场去走马上任就像风中的蓬草一样)。
人们都感到奇怪,认为他前后判若两人。张奉听说后,连声赞叹说:“贤者做事,不是凡夫俗子能够理解的。如今,我终于明白了,毛义手捧委任书,高兴得不得了,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老母的欢心。孝敬老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保证老人的温饱,只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家贫亲老,只能曲就任何官职’了啊!”古时候,家中贫寒,父母老迈,若不出去做官挣俸禄奉养双亲,则列为不孝之一。像毛义这样,出去做官,就可以免去不孝之名了。
上述故事记载在《后汉书》里。
毛义不贪利禄的孝行,广受世人称道,庐江百姓将“临仙桥”改为“棒檄桥”,并刻碑铭记。明万历年间,人们又在“棒檄桥”西南建了一座“毛公祠”(晚清又将该祠移建于县城北门,遗址尚存),长年奉祀。当时,庐江县城如有谁家子女不孝,其街坊邻居便将他们带到“毛公祠”前,先讲上一段“毛义捧檄”的故事,再将他们领到“棒檄桥”下,令他们喝一口桥下河里的水,使他们洗净灵魂,改非悟孝。
上一篇: 张齐贤:宋初名相张齐贤
下一篇: 王安石简介: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