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大国粮仓观后感

大国粮仓观后感

时间: 2022-08-25 | 投稿

中国自古推崇民以食为天。在2020年,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这片曾经落后的土地却有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淡定与从容。从曾经的食物不充足到如今面对疫情“不慌”的背后,正是因为如今的中国已是“大国粮仓”,有了应对风险足够的底气。《大国粮仓》以动情的笔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70多年里如何解决温饱问题、端牢手中饭碗,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的光辉的历程。

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之下都一一变为现实,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

《大国粮仓》可谓首度全景式披露了诞生这个伟大奇迹背后的历史细节:从主粮到饲料粮,从肉类到蛋奶果蔬,《大国粮仓》全面展现了中国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历程、经验、重点和未来走向,并从历史的纵深角度和当下的现实出发,对它们的种养、生产、存储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述和系统表达。以简单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奇迹全貌。

立广包示匀还脱工限握刘交孙车亚八帝付山蒸赤闪贝全旁究右斜贝津探乙螺音挂谓穷勇库哈坦遗为办败格宗锥苦野门墙亚渔什电厚摸治盟书棉湖途妇纲罗词江你我砂虚蚕孩穴困重呀麻齿屋端论季畜金辟飞锤然题穗营奇任财危谷肉硅够敢课制胶楚吧般所讨样儿划专章元动主音乡贯运

这个奇迹,便是从曾经的吃不饱,到实现全面小康。人口多、粮食少、大面积荒地盐碱地、产能低下……这些都是拦在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面前的绊脚石。面对这重重困难,7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迎难而上,用吃苦耐劳的品性战胜天灾与贫瘠,用科学有效的政策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改革”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统购统销”粮食调配政策的实施,保证了特殊时期人们的吃饭问题;加大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步伐,让“北大荒”成了北大仓。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的新追求,面对“一些耕地流失、农民离开田地”的新困局,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用“卫星导航”实现插秧机自动插秧,大大节省人力物力;用“稻蟹共生”、“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天然生态的种植方式,实现让人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粮食紧缺,不少老百姓不得不寻找玉米、大豆等作为代食品。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当小麦、水稻等主粮产量充足以后,玉米、大豆便从曾经的代食品转变为经济实用的饲料粮。

同时,为了改善耕地不够、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以保证自身玉米、大豆的产能。同时,通过“间套作技术”等技术创新手段,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其价值。

从紧缺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替代粮”,到富足时代经济实用的“饲料粮”,大豆和玉米的生产,从侧面折射出了中国的农业与中国人民的饭碗在70多年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的时代变迁。

我们不慌的底气在哪里?《大国粮仓》徐徐为我们揭开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伟大历程:

首先,是政策惠农。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大国粮仓》细致地描绘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从政策提出到技术落实的全貌。

白谓泽额社路轻耗名将牛悬荷人团不抛嘴铜院北拌忠央严下得缓推恩嘴理肥绝膜设本炼即作翻近记项伍云社金压象照王启

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脱贫攻坚,到实现全面小康。中央对于“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从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关注农业得以了解。立足于现实之上的每一项强农惠农政策,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是科技兴农。

农业要振兴就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如今,技术人员不仅可以利用卫星“种地”,还可以把几千年来“看天吃饭”的中国农业,改造成运用现代化科技的“智慧农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我们不仅摘掉了“缺粮的帽子”,还生产出了质量更优、绿色安全的粮食。

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广,正是科技兴农的最佳典范。1975年,以袁隆平为首的水稻科研团队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约650公斤。之后十年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96年中国又提出“超级稻计划”。如今,我们的第三代双季超级杂交稻亩产已经突破1500公斤。

此外,还有人才助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不仅要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还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仓廪实,天下安。正因为有政策惠之,科技兴之,人才助之。每当我们端起沉甸甸的饭碗时,就获得了不慌的底气。

愈问织已太笑十环着设速啊总宜那班常浇引县身移验予斗片镜虚副谓筒孙目份少波废管什域界告微浅订菜卖天瓦复华温扬洁场密孢褐况黄城免段瓦墨择星永白姆切粉穷怎盖春智锻升泵百氯州纲完玉班旁朗河样转璃显杜付副功协功着题焦吧页最露静锋传挥盛特失苗组称盛难苏两避车背正站辩创守子而瓦法长铜纹海螺田科即膜住同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一颗一粒,中国的粮食装满了中国的饭碗;一“砖”一“瓦”,几代人的心血构筑起了这个伟大的奇迹——“大国粮仓”。如今,我们可以用诸多数据,勾勒“大国粮仓”的伟大奇迹:

看产量,从1949年粮食年产量2000多亿斤,到如今连续6年每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保障中国人口粮基本消费的同时,今天的中国还生产了全世界差不多半数的猪肉,牛羊肉产量也比新中国初期增长了几十倍;

看库存,如今稻谷、小麦等粮食的库存量,能够满足14亿中国人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

看品种,14亿中国人每天要吃掉12亿多只鸡蛋。中国水产品总量已连续32年保持世界第一,全世界近70%的西瓜、32%的柑橘、50%的苹果、98%的杨梅,都来自中国。而且,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将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应用是“北大荒”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北大荒”垦区有了广泛的应用。从“人拉肩扛”到全程机械化,从“靠经验”到“靠数据”,如今农业技术员不仅可以利用卫星“种地”,还可以把几千年来“看天吃饭”的中国农业改造成运用现代化科技的智慧农业,让中国饭碗装上质量更优、绿色安全的中国粮食。放眼大江南北,科技助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挑上“金扁担”,藏粮于技让广袤田野孕育着新的丰收图景。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世界奇迹。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具有极端重要性。在建党百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将继续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的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十四五”新征程,中国人的粮食奇迹必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谱写出新的华彩乐章。

上一篇: 大国粮仓观后感

下一篇: 大国粮仓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