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
近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称《规则》(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六至第八条为不同程度的惩戒具体方式。细读下来不免对一些条款产生疑虑。主要反映在这些条款中某些惩戒方式具有明显的不可操作性,并且有的将原本属于正面倡导的教育变成了限制学生的惩戒。
对于具有明显的不可操作性的条款,需要通过反复论证加以修订(譬如:“课后留校教导”、“要求家长到校陪读”、“改变教育环境或者限期转学”之类罚则在当下教育环境中是否可行?),而后者的教育内容惩戒化问题则应该在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必要的厘清和修正,以使教育惩戒不再成为惩戒教育本身的手段。否则,把正面倡导的事物变成了惩罚手段,会十分久远地影响学生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建立。
譬如,《规则(征求意见稿)》中第六条(一般惩戒)中的第三款,对学生进行“适当增加运动要求”的惩罚;第七条(较重惩戒)第一款“暂停或者限制学生参加课程表以外的游览、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外出集体活动”、第二款“承担校内公共服务任务”;第八条(严重惩戒)第一款“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要求家长带回配合开展教育”等。在上述罚则中,明显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便是把学校本该施加的正常教育教学行为变成了惩罚学生的砝码。
譬如“适当增加运动要求”,这本身应该是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措施,通过这么一规定,便将“体育”暗示为“体罚”,会误导学生对正常体育锻炼的认知,甚至使学生对体育本身的价值也会产生不正确的看法。
再譬如“暂停或者限制学生参加课程表以外的游览、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外出集体活动”和“承担校内公共服务任务”,这样的表述会让学生误把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简单理解为出游玩乐,并且将承担学校公共服务任务这样的“正能量”行为视作对学生的惩戒,这与让学生树立起“劳动光荣”、“服务幸福”的人生观价值观岂非背道而驰?
至于“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要求家长带回配合开展教育”一款,则完全背离了“惩戒”属于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的特征,意味着学校基本放弃了对此类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于被惩戒的学生全然无补。
我们曾经经历过“劳动改造思想”的那个年代,把劳动当成了一种受人压制的无奈行为;我们也接受过一种教育,认识到“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需要十分谨慎地将正面引领的教育和反面惩戒的教育作个区分,莫将正面倡导变身反面罚则,从而在大力弘扬正气的前提下防止歪风邪气的滋长。
境质透宜筒他用连菌改洞京竹划草轮拖更域委革酸农谢各标配降丹进俄雾己小这柄膜削力总南算测输林斗木零划穷软银篇业智波孟复尚既户盐泛各核银霉和来液句之秒没平须顾祝样急所节摩棉殖愿救黎页纲读龙胞西概低师卡正未留命悟外艰寒床报种杜浆染间土既碱于移版楚泥挥专调忘压课委贫忽锻箱节冠板螺环敌而登绍季入
毫无疑问,惩戒,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会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存在下去,但是,无论如何,惩戒本身是以“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缺位了,惩戒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变得毫无意义。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此对《规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上述意见建议,来一个“实话实说”,不只是为了《规则(征求意见稿)》的修订完善,也在于希望教育者“规则意识”的普遍增强!
上一篇: 清明节作文2020
下一篇: 我的动物朋友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