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和方舟子的“口水战”
最近,韩寒和方舟子的“口水战”开始升温,晋级为“热战”,甚至将“舞台”搬上了法庭。起初,我对此事冷眼旁观:本来对韩寒这个“少年天才”兴趣就不大,方舟子的“打假战斗”也觉得是故弄玄虚。不料,今天兴致大发,细细思考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禁也想说两句。
小时候,我就“久仰”韩寒的大名,“天才少年”、“神童写手”等金光闪闪的名号都是他的代名词,再加上“粉丝”哥哥的“熏陶”,我对他更是一度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于是,当我从哥哥的书架上,偶然翻出了韩寒的“著作”《长安乱》时,内心的激动和期待便可想而知了。不料,“现实总是残酷的”,尽管哥哥的牛皮吹得“天花乱坠”,我还是对《长安乱》大失所望。嘿,语言苍白,结构松散,情节乏味,无病呻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是“写作天才”韩寒的手笔?我不禁疑惑了。后来,又“满怀憧憬”地看了他的“爆红名篇”《三重门》,更是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仰天长叹“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爆料出了“方舟子打假”事件,手握一堆证据称韩寒的许多文章都并非原创,是他的父亲韩均仁充当了“幕后写手”。闻此消息,不由得悚然一惊:难怪他当年的《求医》、《书店》那么文采飞扬,酣畅淋漓,自己写的几本书却“囊中羞涩”!
我这么说,不是在诽谤韩寒,也没有资格诽谤他,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并不是“打假专家”。可是,从小学到高中这近十年来,我也断断续续地读过韩寒的不少书。公正些讲,如果说读《红楼》《水浒》是在吃“山珍海味”,大觉充实;那么读《长安乱》《三重门》,便是喝白开水,索然无味,字里行间,全然不见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奕奕神采。
据说,韩寒因“新概念”一战成名后,不顾七科成绩“亮红灯”,“潜心”创作起《三重门》来。这分明是在和当前的教育体制公然叫板!分明是在逃避困难!虽然,我也对“应试教育”心存不满,但是退缩也不是个正确的态度,迎难而上,用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综合素质,凌驾于教育体制之上,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像韩寒这样,没有够格的学历,甚至连大学都懒得上的“天才”,被“中国作协”拒之门外,在中国文坛举步维艰,如今又陷入“代写丑门”,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经,韩寒如同一个传奇人物,梦幻般地闯入了我们的视野,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对立面。而今,他日渐枯竭的文字,接连不断的丑闻,却成了最大的讽刺。不管“韩方之战”谁是赢家,如今,韩寒作品的影响力在日渐衰退,却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有句古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西方也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造就的。”看来,妄想投机取巧,靠微薄的天赋和灵气来获取成功,是作茧自缚,自取其辱。
整理书柜时,一摞厚厚的“韩寒藏书”,被我和哥哥送进了阴冷潮湿的地下室。从室内出来,我们坐在矮矮的石阶上,望着蔚蓝澄净的天空出神。“你在想什么?”“我在想,韩寒就像一个梦。是梦,总会醒来,总会远去的。”哥哥的语调有些惆怅,却透着成熟和坚定。
门软里顺李紫预往覆柳提陈途盾肯贡简磁己音利灯来边页爷土乱繁雪错几未将参湿段横桑氏正败功谈脱仪钉壁意控杂球贸宝除属荣蛋欢定侧车
“是了,挥别‘韩寒梦’吧。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此时,大片大片金色的阳光,正从稠密洁白的云朵里倾洒下来。
我俩相视一笑,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