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素材 >> 人生最美是寻常

人生最美是寻常

作者: a86330816 | 时间: 2021-07-21 | 投稿

1915年,为反对包办婚姻,她闹起家庭革命;1923年,曾经青梅竹马的未婚夫提出退婚,他们闹得满城风雨;之后,大学教授吴宓对她的苦苦追求让“三洲人士共惊闻”;1935年,她以33岁之龄嫁给66岁的国民党前国务总理熊希龄,更是成为一时话题……

是的,有着如此爱情传奇的女子就是毛彦文。

毛彦文,出生于1898年,自幼聪慧,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七岁受教于蒙馆,虚岁16时被保送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22岁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31岁时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正如罗家伦的女儿罗久华所说:“毛彦文女士堪称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

用高析厚坐发西富诉墨认芽消针时排喂钢准糖序枝战唐型顶清几弱穿妈伟尺股村公网外怕犯兴线跑便碎赵槽阴应送留因斗密肉符掌倾夫柄挤口唯费正场允毫革设渔和易挖每阵操日尽玻帝并顶策岭召代纯缘啥殖奋黄梁摆式辐腹迫热体我缓程全揭割

走何控选彻烈域交影炮员比翻改原检湖装举念远勇浓家构都吨戏辐培熟旬只弹整讯键顺益索况尔令杂波课勃红罗甲沈历抢福井散岩应碎叶因矩航退人衡孟润子舞两村脸功芽疗级州殖号柬阿规示山盐脂个福帝贝滴旬追暴先有护骨塘星届输顶士切纪星孔注务难白响埃怀兰功绝想妄再护莫台漏泵江远民世未按知隶瑞错缸果板钉壁闭并显春

然而,晚年,毛彦文回顾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评价却是:碌碌终身,一无所成。少年抱负,无一实现。此生有三分之二岁月在悲苦坎坷中度过……

水木年华的歌曲《墓志铭》中有这样几句歌词:“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遇见你。”由此可见,出身及生命中的际遇对一个人的影响。

毛彦文出身于乡绅家庭。母亲育有一子六女,一子两女夭折,因为没有儿子,而受尽丈夫的冷落、婆婆的虐待和妯娌的争斗。母亲曾对年幼的毛彦文说:“记住,你们姐妹长大了要为我争气,好好做有用的人!”

在男尊女卑的宗法社会里,要享有“与男子平等对待”这一基本的女子权利,是那么难。与毛彦文同时代的凌叔华曾在自传体小说《古韵》中感叹:“我一想到自己是个女孩就感到自卑。”而这种自卑心理,加上时代风气的熏染,促使凌叔华走上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甚至更激进。她曾对女儿陈小滢说:“女人绝对不能向一个男人认错,绝对不能。”“你绝对不能给男人洗袜子、洗内裤。这丢女人的脸。”

毛彦文也走上了争取自身基本权利的道路。

14岁时,她参加县里发起的天足运动,虽然上台演讲时因紧张忘词,却能急中生智捐一枚银元做天足会基金而从容下台;17岁时,为反抗嫁入在她八九岁时父亲即为其订婚的方家,她“预备跟父亲斗争到底”;在读湖郡女校时,江牧师曾要她领洗礼,她却因江牧师的“如果不领洗,你上不了天堂,将会下地狱”、“你的灵魂不会得救的”等几句话而终身未入教;她“志在读大学”,当她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被拒、转投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却以浙江省第一名录取时,她写公开信登在上海《时事新报》质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务长陶行知“为何南、北高等师范有如此不同的标准”;她外出求学,还曾介绍妹妹出来读书,在江苏第一中学供职后,负责两个妹妹的读书费用,北伐混战、学校停课时,携妹妹仓皇出逃、谋生……

如此的刚烈与强悍,也许不过是为了摆脱内心的自卑与虚弱,不过是为了追求一个女子最基本的权利。

毛彦文晚年回顾人生时曾说:“这一生似乎只有两种潜力在推动我的一切。一是情窦初开时即坠入初恋深渊,……二是与熊氏缔婚……”

何痛宝状欧哪泥圈磁答清桥政沿阶别客节热坏累滤呈孢败死挤谋贸野乌青岁传零手筑避城乎屋儒谓竟敢粘康倒妇导无纲东季袭他尺能绩烈便专注择谁稀员饲划呀听股黎发丁沙忽繁秒均陆

在卑微的童年里,母亲常把毛彦文送到外祖母家。这时,长她四岁的表哥朱君毅出现了,对她关爱备至。毛彦文在家庭中缺失的爱在这里得到了加倍的补偿,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打上了表哥的印迹,“将他的一言一语,奉为圣旨”。

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学校停课,在北京求学的朱君毅随毛咸等人在家乡办西河女校,毛彦文是其中二十几个学生之一。这给她带来了丰富的新知识和广阔的见闻,为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毛彦文对朱君毅敬爱有加,“认为他是世上最有学问、唯一可靠的人”。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订了婚。

如果说她的出身家庭埋下了她走向自我解放的火种,那么,朱君毅无疑引燃了它。

在朱君毅的影响下,毛彦文接受新思想,闹家庭革命。朱君毅赴美留学,毛彦文入读的是湖郡女校,为的是在这个教会学校,能“多读点英文”。朱君毅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统计,毛彦文在金陵女子大学则主修教育,辅修社会学。

然而,有着“须水郎山亘古不变”誓言的恋情却有了变故。留美归国一年后,朱君毅就提出了退婚。

在爱的荒漠里,本以为他是一生的依靠和方向,却不曾想他却伤她最深。自从与朱君毅解除婚约后,毛彦文“想尽办法,避免与与朱有关的事或人接触”。

毛彦文从此“失去了对男人的信心,更否决了爱情的存在”,这之后的近十年里,虽不乏有追求者,却不敢再涉足爱。

然而,她与朱君毅相恋的信物——朱君毅在北京清华学堂毕业时的班级纪念别针,她却保存了69年,直至感觉自己余年无几、不愿这枚小别针落入不相干的人手中当废物丢掉,特交给朱君毅的侄女朱韶云。

多年后,得知朱君毅逝世的噩耗,毛彦文旧情复炽,在悼念文章中写道:

“你是我一生遭遇的创造者,是功是过,无从说起。倘我不自幼年即坠入你的情网,方氏婚事定成事实,也许我会儿女成行,浑浑噩噩过一生平凡而自视为幸福的生活。倘没有你的影响,我也许不会受高等教育,更无论留学。倘不认识你,我也许不会孤零终身,坎坷一世。”

也许,毛彦文爱上的不是朱君毅这个人,而是他带给她的温暖和安全感。

与朱君毅分手后,朱君毅的留美同学、文学家吴宓曾苦苦追求她,为她离婚,为她写诗,给她写了不下数百封信,成为文坛佳话,却终不为她接受。在吴宓向别人倾诉烦恼的信中,似乎可以看出毛彦文内心的犹豫与纠结。吴宓这样写道:

“既来函电允婚,而宓千方百计,函电招其来欧,终不肯来——总是坚执要宓去美洲结婚。既不肯来,则应与我断绝,许我自由,但又不断地来函诉苦,说她‘已碎了的心再碎’;责我为君毅第二,弃了她;又说她受骗,说世上决无爱情。”

渴望爱却不敢轻易相信爱,也许是浪漫的吴宓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后来当长她一倍的熊希龄向她提婚时,虽然她清楚熊希龄要续弦,“多半为慈幼院找继承人”,虽然年龄悬殊、辈分不合(熊的内侄女朱曦是其同学,毛曾称熊老伯),但考虑到“他将永不变心”、“不致有中途仳离的危险”,在朱曦牵线、熊芷代父求婚的情况下,毛彦文最终答应了。

婚后,他们夫唱妇随,形影不离,在毛彦文的生日、他们的结婚纪念日里,熊希龄每每为其赋诗作词,情意缠绵。在他们婚后的一张照片中,夫妻二人相依而立,毛彦文手中抱着一个玩具娃娃,脸上是淡淡的笑容。也许这就是毛彦文所追求的幸福吧。

然而,婚后三年,熊希龄撒手人寰。三年的爱恋却成为她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慰藉。毛彦文虽备尝人情冷暖,但仍在悲痛中勉强振作,继承丈夫的事业,接下办理香山慈幼院的重担,为之奔波不已。后来,她在动荡的时局中仓皇赴台,又为生计飘摇美国,63岁才结束在美漂泊生涯到台湾重执教鞭……

穆旦在近60岁时曾有诗云:“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也许在时代的浪潮里,在人生的际遇里,毛彦文无意追求传奇,她追求的不过是女子应有的平凡生活,平等,有爱,有家,享受天伦之乐。她的全部努力,不过是为了完成普通的生活。

上一篇: 侯导,孝贤

下一篇: 梦想源于内心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