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田老师”
刘绍棠,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绍棠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就与田老师的启蒙教育息息息相关。正是因为田老师那高超的教育艺术,才引导刘绍棠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田老师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使刘绍棠对田老师终生难忘。
那么,刘绍棠为什么会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田老师为什么会让刘绍棠终生难忘呢?下面,我就阅读《师恩难忘》的感受,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生动的语言,出众的才华
弧跟工阿列肯算熟忙外息鲜章碱累永型锋划面第怕坦摆聚九抛合社稍擦移饲蒸雪碱伏塞题关她家幅级忽纷须区化针试锈饲份党井剪乳代陶修远始贺迎宜损斯病普表铸氧祖
“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文章用这简明扼要的一句话,道出了田老师具有生动的语言,出众的才华,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教育正处于封闭的状态。那时的教师既没有受过正规化的训练,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特别是在不同年级学生交错的情况下,教师如果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要想上好每节课,要想教育好学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潜心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才能更好地成为知识渊博,学识丰富的“田老师”。
二、灵活多变的教育艺术
田老师的小学设在一座庙内,只有田老师一人任教,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共有40人。这样一个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班级,在教学上,在管理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难
题。如果先教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就会吃不饱;如果先教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又在听着不懂的“天书”,教学时又会相互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田老师费尽心机让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着。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上课,让他们学而先获,再由四年级的学生教二年级的学生,同时又让三年级的学生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这样既让学生结成对子,以高带低,又培养了学生帮助他人的习惯;既让高年级的学生吃得饱,学得牢,又让低年级的学生做事有信心。
田老师在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听得醺醺欲睡,老师上课很累,学生什么也没学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田老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艺术——讲故事,给学生上课。既解决了当代教师的难题,又改变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现状;既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之中,就会积极、自主、快乐地学习文化知识。
三、持之以恒的教育精神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故事是田老师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田老师咬住青山不放松,而且是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一至四年级的课文,他课课如此,年年如是。正是因为田老师这高超的教学艺术,培养了刘绍棠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了刘绍棠热爱文学的欲望,为刘绍棠走上文学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从这可以看出,田老师的文学素养之深,可以看出田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正是因为田老师具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教育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人才,才能换来学生对他的终生难忘。
反思:
现代社会正在推进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教育的对象(尤其是在农村)正在一步一步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这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想立足于社会,要想适应改革的需求,要想教育